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科教文卫

  • 2025-06-10 06:40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王弘毅

  人才过不来,那就主动“飞”过去。

  科创飞地,正成为化解欠发达地区技术、人才稀缺烦恼的重要载体平台。它是指一个地方在异地设立科创园区、科创平台等,通过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跨区域对接,从“飞入地”汲取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为“飞出地”的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简而言之,科创飞地是后发地区依靠区域大城市“借船出海、借脑登高”的实践智慧。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化,科创飞地建设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的重要方式,它构建了产业要素流通的“双向”通道,助推了长三角区域内不同能级的产业相互协同发展。

  近几年,安徽已在上海建立10余家科创飞地,累计建设研发实验室超6万平方米,累计招引海内外人才近600名。飞地通过“研发在沪苏浙、生产在安徽”的模式,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变现”,实现跨省合作、产业协同、多方共赢。

  今年4月,《安徽省推进长三角科创飞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出台,明确了研发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金融等方面保障,并给予项目相应的政策支持。这相当于从顶层设计层面给予各地建设科创飞地的“发展指南”和“政策礼包”。

  当科创飞地越来越“火”,一些地方“飞”到大城市的热情越来越高,也要正视发展中的烦恼。比如,有的飞地因招商困难、大量闲置,有的飞地遇到“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尴尬……

  怎样让科创飞地真正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有必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

  飞地不能盲目“乱飞”,不能一哄而上。

  一些地方因“不甘落后”的攀比心理,盲目设立科创飞地,缺乏清晰定位,导致后续的服务体系跟不上、对接交流不顺畅。在设置科创飞地时,一定要明确好“为了什么、怎么建设、谁来保障”等关键问题,提炼出科创飞地建设的目标和建设要点,形成规划方案,给科创飞地设置好“身份定位”。

  正视飞地双方的利益冲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破解难题。

  大部分地区的科创飞地都是通过政府平台公司或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的。应该承认,“飞出地”和“飞入地”在GDP统计、土地资源、科技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入驻飞地的企业如果在两地都要交税,无疑会加重企业负担……

  由于“飞地经济”中的“飞出”和“飞入”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利益诉求和价值认知上存在梯级差异,因此针对利益分配等核心冲突,应在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比如,在GDP统计、税收分成上合理制定恰当的比例,平衡好两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科创飞地建设切忌贪大求全。动辄圈下数万平方米的运营面积,一年光银行利息、物业费等成本开支就有上千万元,一旦长期大面积闲置,最终背离了科创飞地的建设初衷。

  科创飞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创新协同领域的“天然应用场”,是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要素资源互补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智慧新实践”,更是一篇值得深究、细做的协调发展“大文章”。

编辑: 武宇
推荐阅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