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的山间小路上,总能看到一群“背包式宣讲员”的身影,他们是由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网格员组成的,包里装着政策手册、民情记录本、便民服务卡等,这样接地气的“微宣讲”,正以“小切口”传播大道理,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背包里的“移动课堂”,让政策宣讲有温度更有深度
“李大叔,今年养老保险开始缴费了,提倡多缴多得,我给您算算这笔明白账……”在麻埠镇鲜花岭村的茶园边,网格员刘兴俊正一边帮村民除草,一边用方言讲解养老保险新政策。这样的场景,是麻埠镇“背包式宣讲”的日常缩影。
为解决山区群众“听政策要到镇上开会”的不便,麻埠镇创新打造“背包式宣讲”模式,将宣讲阵地从会议室搬到茶园地头、农家院落。宣讲员们背着装有政策资料、便民工具的背包,采取“围坐拉家常”“板凳会”“庭院课堂”等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解读政策。
为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麻埠镇建立“宣讲内容点单”机制。群众通过微信群、民情记录本等渠道“点单”,宣讲员根据需求“配菜”。针对留守老人居多的特点,宣讲员们重点宣讲养老认证、防诈骗知识;针对种植大户,则聚焦惠农政策、农技知识。今年以来,“背包式宣讲”已开展50余场,发放政策资料400余份,解答群众疑问200余条。
背包里的“民情账本”,让治理升级从被动变主动
“以前是群众有事找干部,现在是干部主动找群众。”麻埠镇宣统委员施家海介绍道。“背包式宣讲”不仅是政策传递的“传声筒”,更是为民服务的“连心桥”。宣讲员们在走访中同步开展“民情大排查”,随身携带的背包里,一本厚厚的民情记录本详细记录着群众的急难愁盼。
在一次走访中,宣讲员陈大姐发现响洪甸村多位炒茶师傅反映,夜间炒茶路灯关闭太早影响出行。当天下午,陈大姐就将问题通过“民情速报”渠道反馈至村“两委”。村党支部书记接到诉求后,立刻联系供电公司实地查看路灯线路,考虑到茶季,决定启用临时供电方案,将路灯关闭时间延后1小时。“今晚路灯亮到收工,再也不用打手电筒赶路了!这些背包宣讲员真是把咱茶农的事放在心上!”茶农张大叔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麻埠镇建立“发现—交办—反馈”闭环机制,将群众诉求分类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办结时限。针对留守老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问题,宣讲员们开展“一对一”帮扶,上门协助办理养老认证、医保缴费;针对群众反映的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宣讲员们联系电商平台,帮助农户打开销路,让“民生清单”切实转化为“幸福账单”。
背包里的“红色力量”,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实践
“作为一名老党员,能为群众宣讲政策、解决困难,我觉得很有意义。”麻埠镇退休干部、宣讲员老陈说。在“背包式宣讲”队伍中,像老陈这样的党员占比超过60%,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在格中引领、人在网中走动、事在网中办理”的治理理念。
麻埠镇将“背包式宣讲”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在网格中建立“红色宣讲点”,把主题党日开到茶园地头、把党课讲台搬进农家小院。今年以来,已组织“党建+政策”专题宣讲12场,党员宣讲员带头领办“微心愿”56件,带动乡贤能人、退休教师等28人加入宣讲队伍。这种“党员带头、乡贤助力、群众参与”的联动模式,让党的声音既“声入人心”又“深入人心”。
为提升宣讲质效,麻埠镇建立“宣讲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邀请党校教师、农业专家等进行政策理论与实操技能培训;村级定期组织“经验分享会”,让优秀宣讲员传授“田间宣讲话术”“矛盾调解技巧”,不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一个背包、一双“铁脚板”、一颗“为民心”。麻埠镇的“背包式宣讲”,用最朴实的方式架起了党群“连心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这抹行走在山间的“背包红”,正成为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