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双城联动”志愿服务良性循环之我见

时间: 2023-06-02 17:21
摘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章节,《规划》提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如雨后春笋。但志愿服务均是各自为战、各地为战,尤其城市间自然而然地形成地域壁垒。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本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兼包并容、和衷共济,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而助力城市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区域间、城市间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成员城市从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体系紧密融合等方面始终坚持共建共赢共享合作新模式,在弥补政府资源不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志愿服务发挥着纽带与促进的作用。志愿服务不仅增强了成员城市之间的信任、团结和互助,提升了成员城市的社会目标认同,更是塑造城市综合战略和实现城市精神价值取向的一条重要渠道,对于传承城市优良传统、整合城市优质资源、开拓城市美好未来、提高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正让城市与城市之间实现产业与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经济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有效结合。

  如何实现“双城联动”志愿服务发展良性循环?一方面,志愿服务应纳入城市区域及城市重大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持续有效地助力城市实现社会治理。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发展需要载体提供有效供给,实现多元价值、公众参与和规范发展。从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完善志愿服务模式,持续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健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制度,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等方面加以细化。

  今年3月,笔者将安徽省马鞍山市、宣城市作为“双城联动”志愿服务项目的策源地,进行了志愿服务活动创新路径的探索研究,马鞍山市的丑小丫志愿服务队与宣城市的两家爱心协会组织联合开展了“双城联动”志愿服务活动,带动两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反响强烈。借助活动的东风,三家组织从今年起将实施“春雨润苗”志愿服务成长行动计划,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民生需求,商讨并遴选出重点培育项目,尝试在两地合作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志愿活动,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情暖老人公益活动、关爱孤儿和留守儿童、“红色之旅”研学行、助力就业创业、法律援助惠民生等系列活动。

  对于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营管理,三家组织邀请了专家学者、爱心企业、主流媒体、公益基金会、社会组织等加盟并共同建立“苗圃基地”,研讨各领域志愿服务模式,建立动态平衡进退管理机制,提升志愿服务枢纽组织能力,对接相关资源。

  重点培育项目不仅要体现创新性和预见性,还要从项目的受众目标、解决效果、社会效应等方面分析研究,根据志愿服务团队的活动能力、社会影响、既有经验筹集配套资金,尝试使志愿服务项目由传统的“单向付出”转化为“双向循环”,推动形成志愿服务“反哺”激励机制,引导人民群众向自治自觉地转变,最终达到共同弘扬志愿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价值导向的目的。

  由于“双城联动”志愿服务存在地域性差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建立双城志愿服务驿站具有现实性意义。以志愿服务驿站为抓手,通过开发“双城联动”志愿APP和微信小程序,构建资源整合链接平台,实现信息沟通和上传下达的标准化流程,拓展两地志愿服务重点领域,共同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志愿服务圈”,守望互助,传递兄弟城市的温度。马鞍山市、宣城市在过去几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积累了城市应急志愿服务经验,防疫一线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更是形成了一系列城市志愿服务机制,给“双城联动”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借鉴价值。

  作为社会组织队伍,“双城联动”志愿服务发展配套资金来源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社会组织队伍不同于政府志愿服务队伍,社会组织队伍是一帮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自发成立的志愿团队,他们本着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心怀大爱、奉献社会”理念,队员们以一种强大的精神道德信念支撑着团队的发展。社会组织队伍发起志愿服务项目内容较为单一,资金供给渠道有限,缺乏发展性支持,加上团队专业人才缺乏,不具备自我造血功能,生命周期维持较短,出现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消亡现象。因此建议政府引导并跟踪社会组织队伍,提供社会组织队伍从孕育期—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扶持和陪伴,明确组织发展方向,确定组织发展策略,探索组织品牌建设,通过“政府资金资助+社会资金募集+自有资金支撑”多方协作与联动的资金来源模式,积累组织发展经验、突破组织发展瓶颈、逐步走向正规管理和运营,形成适应志愿服务队伍自身发展的机制和体系。

  “苗圃基地”专家建议,将志愿服务培训课程纳入“双城联动”志愿服务体系,编印以实务操作为主的相关教材,常态化开展授课、演练等多形式的培训,积极搭建两地志愿者沟通桥梁,参加两地志愿公益骨干和人才交流培训,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示会等。健全完善志愿者学分管理及评优评先机制,强化激励持续赋能,发挥志愿者主观能动性,增强志愿者认同归属感。通过志愿服务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志愿服务产品生产和供给,打破壁垒、互通共享,形成两地完整的志愿服务生态链条,推动“双城联动”志愿服务实践发展强强联手、理论创新优势互补,促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治理效能的双提升,最终实现跨区域志愿服务良性循环发展。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许竹 编辑: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