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经济

马鞍山市全速启动高新技术“发动机”

——年中经济形势系列述评之科技创新篇

时间: 2020-09-03 08:51
摘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盘活区域优势资源的主力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发动机”。

  近年来,马鞍山市聚力科技创新驱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全速启动高新技术“发动机”,助推“智造名城”建设。面对疫情冲击,马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表现抢眼,新产业新动能逆势上扬,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3%,高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2.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高出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6个百分点。

  发动“政策引擎”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聚集

  8月6日,在位于博望区的马鞍山市恒利达机械刀片有限公司厂房内,身着紫红色制服的工人在车间忙碌,生产组装具有公司十多项专利技术的新产品。

  自2017年开始,该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每年投入500多万元,前后投入了近3000万元,用于“高端精密轴承高速智能磨削机床及其组群技术的开发”技术研发。由于技术先进,该技术获201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安徽省就我们一家,公司的群组技术拥有十多项发明专利,应用于机床生产。”马鞍山市恒利达机械刀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敏很是自豪地说,在“群组技术”尤其是自动化控制这块,这几年不断投入,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将近500万元。从2017年到2019年,产能不断翻番,虽受疫情的影响,但今年上半年拿下了整年的订单任务。

  受益技术投入的还有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该公司的“2,2-联吡啶绿色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近年来,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工业技术,特别是整个工艺取得重大突破,用现在的低毒工艺取代以往的高毒工艺,特别是催化剂的研发,在环保方面的运用使生产成本、“三废”产生量都得到了大大的降低。“我们现在每吨产品成本降低了将近5000元”,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方红新介绍,2020年1-6月份销售达到了9个亿,整体的税收利润同比去年增加了20%以上。

  包括马鞍山市恒利达机械刀片有限公司的二等奖、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三等奖在内,马鞍山市囊括了201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共24项。

  荣誉的取得来自企业技术积累,更得益于马鞍山市优越的科技政策。近年来,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马鞍山市相继出台《马鞍山市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若干政策》《关于印发马鞍山市扶持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马鞍山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实施意见》《马鞍山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生产线认定管理办法》《关于聚力打造人才高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版)》等政策,均涵盖或纳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奖补措施,通过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惠及制造业企业,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有效推动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智能改造升级进程。2018年马鞍山市产业政策兑现资金4.53亿元,2019年兑现5.5亿元,增长21.4%。

  没有产业集聚度,就没有产业竞争力。此外,马鞍山市制定出台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基地)的实施意见,通过“引龙头、建链条、育集群”,加快打造“1+3+N”的产业集群(基地)。其中,重点聚焦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三大战新基地。2019年,马鞍山经开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72.53亿元,增长20.1%;博望高新区高端数控机床产业试验基地实现产值130.52亿元,增长15.6%。

  发动“智能引擎”智能制造创新不断提升

  8月4日,位于雨山经济开发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的高新技术企业——马鞍山方宏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调式安装电梯生产线,即将发往乌兹别克斯坦。这已经是第二套电梯生产线,第一套已经于5月25日发往乌兹别克斯坦。该生产线是由马鞍山方宏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用于垂直电梯生产。“今年以来,公司上下齐心协力,不等不靠,向科技要市场,聚焦钣金折弯自动化细分领域,积极开拓智能制造市场。”马鞍山方宏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方宏说,企业注重研发创新,历时一年半,推出DR25B型折弯专用机器人,首台工程机已被订购使用,客户反映良好。

  马鞍山方宏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只是马鞍山市智造创新的一个缩影。智能制造是当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探路灯”,马鞍山市不断为之“充能”“升级”,让灯光照得更亮更远。近年来,马鞍山市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项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推动作用,采用智能化手段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提升智能化发展的内生动力。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489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45家,累计279家企业纳入市政府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2019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户、市级34户,全市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2户、市级84户。

  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型企业数量质量的日益强盛,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高层级的智能创新平台则激发创新动能。7月16日,马鞍山市两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同日成功验收,分别为《减振降噪车轮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锰酸锂用前驱体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承担两个省科技重大专项的马钢和中钢天源均为国家级的创新平台。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马钢研制成功了可靠、安全、经济减振降噪车轮。目前,马钢设计、制造的减振降噪车轮已实现系列化和产业化,截至今年6月,减振降噪弹性车轮已在线安全运行2.1万余公里。由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2017年省科技重大专项《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锰酸锂用前驱体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建成了年产10000吨电池级四氧化三锰生产线1条。该项目的实施将四氧化三锰从传统软磁领域成功拓展到锂电新能源领域,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性能及降低其成本,从而加快锰系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撑。今年以来,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育建设重点工作部署,马鞍山市着力推进14个智能制造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双创”平台服务支撑智能制造产业,建成智能装备制造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注重培育招引智能制造高层次科技人才,近年来,柔性引进10名院士及其团队与马鞍山市企业开展智能制造领域合作。25个获得市级资金扶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有9个是智能制造方向,26家智能制造相关企业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吸引近30名博士后在站开展相关研究。此外,2019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个,全市现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6个、省级140个,其中智能制造领域研发机构占比超过70%。马钢成功获批马鞍山市首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为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动“转化引擎”创新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8月10日,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主任池本军又一次联系博望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他关注的焦点在“激光”,落脚点则是成果转移转化。自5月20日,市科技局、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联合博望区激光行业龙头企业,前往南京市先进激光研究院开展对接,着力解决博望区激光产业当下亟待解决的技术升级难题,池本军就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上,极力撮合博望企业和长三角研究机构加强合作。

  “创新驱动,关键在驱动创新。”池本军认为,只有把科技企业、科研人员、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强大动力和活力。

  为此,马鞍山市科技部门利用身处长三角优势,积极推动宁马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签署《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区域平台共建,陆续推动建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当涂分中心、南京邮电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马鞍山(郑蒲港)分中心等多个区域创新合作平台。

  大力引进、集聚和吸收智能制造相关科技成果来马落地转化,2019年签约重点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13项,其中智能制造领域项目8项。今年以来,凝练长三角合作项目44项,其中智能制造领域项目7项。

  此外,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补齐科技金融服务短板。加强与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探索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及马鞍山市创新服务驿站。

来源: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作者: 编辑: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