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经济

“单项冠军”背后的“双向奔赴”

——看瑞邦生物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时间: 2025-03-19 10:01
摘要

安徽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外景。 记者 吴黎明 摄

  从每吨售价3万元的饲料级产品到每吨售价60万元的食品级产品,短短几年间,安徽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邦生物”)的产品升值了20倍,书写了一段产业升级的美丽传奇。

  春暖乍寒,走进位于当涂经开区的瑞邦生物生产车间,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日满负荷生产50余吨烟酰胺(维生素B3)还供不应求,目前订单已排到7月份。”瑞邦生物综合办副主任方杰告诉记者,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法宝。

  瑞邦生物是一家集科研、制造、国内外市场于一体,以“合成生物”为主业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其重点项目是一条年产4万吨的烟酰胺(维生素B3)产业链,主要提供烟酰胺原料及相关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累计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等称号。因产品以35%的份额在国内市场跃居第一,该企业有望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瑞邦生物最初由相邻的一家企业派生而来,这家企业就是以生产新型“三药”(医药、农药、兽药)中间体吡啶碱的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现在,瑞邦生物虽然已成为一家完全独立的企业,但彼此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依然紧密相连。瑞邦生物就是利用吡啶碱副产物3-甲基吡啶,开发出俗称维生素B3的烟酰胺,吡啶碱销售价格在国际市场一度低于每吨1.75万元,而同期,作为吡啶碱下游产品的烟酰胺销售价格为每吨3万元。

  然而,烟酰胺产品有严格的应用等级,最初的是饲料级,再往上分别是化妆品级、食品级、医药级。每向上提高一个等级,就需要科技创新上一个台阶。其实,从吡啶碱到烟酰胺,其产业开发技术被西方国家垄断了半个多世纪,进入新世纪后,在产学研模式的加持下,国内才有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从吡啶碱到烟酰胺的产业技术成果。

  “办法只有一个,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路径是‘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方杰说,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公司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根据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向高校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高校则依托其雄厚的理论积淀和科研实力,为企业提供前沿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深度融合的协作方式,不仅加速了技术难题的攻克,也推动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与共赢发展。

  近年来,瑞邦生物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应用于技术研发,通过不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攻关,与多所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设立了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了大批高级研发人才。继2019年“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生物催化生产烟酰胺中的应用”荣获安徽省专利金奖后,去年,瑞邦生物自主申请的专利“一株大肠杆菌及其在生物催化生产低副产物烟酰胺中的应用”凭借其强创新性、高实用性、高技术水平又成功获评安徽省专利金奖。与当前同类技术相比,该专利具有烟酰胺副产物低、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能耗低、“三废”排放量少、产品质量高等多重核心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还体现在智能制造环节。”瑞邦生物工程师濮梦华一边带记者参观生产线一边介绍,企业的生产技术采用了由浙江大学主导开发、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全球先进的化学-酶级联烟酰胺技术,该项目打破了国外对维生素B3原料的垄断局面。

  想要保持市场竞争力,巩固“单项冠军”的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眼睛向内,必须大力推广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致力于实现化工产品生产现场的无人化、少人化目标。目前,从生产到打包的完整流程,一个班次仅需约20名工作人员即可高效运作;通过引入DCS数据中控系统、机械手臂及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等先进技术,已实现从产品生产、包装到仓储全流程90%以上的智能化操作,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公司将持续发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聚焦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深入挖掘产业链潜力,推动更多前沿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方杰如是说。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记者 吴黎明 孙恒亮 通讯员 管 瑞 编辑:汪淳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