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民生

含“琴”脉脉十二载 三尺讲台唱非遗

时间: 2023-03-30 10:45
摘要

  “老师,这周我们学什么歌呀”“老师,这首歌真好听,能不能再唱一遍呀”……每当走进社团课堂,袁宗琴总会被学生围住。

  袁宗琴,不仅是含山一中的音乐老师,还有一个更为闪耀的身份——含山民歌第六代非遗传承人。执教以来,袁宗琴一直积极弘扬民歌文化,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承含山民歌的责任和担当。

  “含山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对生活场景的再现,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当地的发展和历史沿革。”工作十二年来,袁宗琴结合专业知识深刻理解了含山民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并将含山民歌植入教学中去。

  但在教学过程中,袁宗琴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教材中民歌的部分不太感兴趣,对含山民歌也不甚了解。“其实大多数土生土长的含山人都有含山民歌的启蒙,比如小时候听到的摇篮曲,大人们劳作时随意哼唱的曲调,都是口口相传的含山民歌。”袁宗琴认为,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有接触但并没有系统的学习和认识,甚至并不知道这是含山当地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学生们对含山民歌的了解不成体系,我觉得十分可惜”。

  经过多年的探索,袁宗琴摸索出了一套含山民歌的教学方法,“我会从教材的民歌章节进行拓展,将含山民歌与教材中其他地区的民歌进行对比,让孩子们感受含山民歌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民歌所蕴含的含山风土人情、文化精髓。”袁宗琴说,除了理论教学,为吸引孩子们对含山民歌的兴趣,她将民歌传唱的不同场景、劳作工具以及民歌演唱时使用的乐器搬上课堂,让学生们在学习民歌的同时,也能了解含山当地文化。“学生们对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因为其中有不少情景和曲调就是他们日常看到、听到的。”

  “老师,这首歌我听我父亲唱过”“我家那边常有人唱这个”……袁宗琴的课堂经常会引起学生的热共鸣。她生动的教学引起了学生们对含山民歌这一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激起了学生们对含山民歌浓厚的兴趣。

  “不少学生在学习中爱上了含山民歌,目前,学校开办了含山民歌社团,目前总共有四五十名学生。”袁宗琴说,社团的开办,让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含山民歌的机会。她会带着社团的学生们深入学习各种类型的含山民歌,教授民歌唱法,同时,袁宗琴也通过社团发现了一些很有天赋的孩子。“希望他们可以将这份热爱保持下去,为含山民歌的发扬光大出一份力。”袁宗琴自豪地说。

  除了学校教学,袁宗琴还作为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前往乡镇、企业、敬老院等,开展含山民歌表演和理论讲座。她将一腔热情倾注在对含山民歌的传承和发扬上,作为第六代非遗传承人之一,袁宗琴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含山民歌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通过含山民歌了解璀璨的含山历史和文化。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张梦婷 编辑:杨雪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