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县区 > 和县

和县:人才+数据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 2022-06-08 09:22
摘要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农业要发展,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来,和县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澎湃的新动能。

  人才,让种田更有保障

  走进位于和县乌江镇周集村“金菜地”的一座草莓棚,一股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眼下正值草莓的采摘及上市期,阳光下的塑料大棚内,颗颗红艳的草莓缀满枝头。“这‘金菜地’里,有25亩的草莓大棚,还有80亩露地蔬菜,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1万元,同时带动村民就地就业。”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县科技特派员刘长安说道。

  乌江镇周集村,原是所在镇唯一的贫困村。2017年,通过荒滩改造、光伏发电、“金菜地”脱贫政策等,该村成功脱贫摘帽,并通过省级美丽乡村验收。从脱贫攻坚中“种一户菜,脱一户贫”延续而来的“金菜地”项目,是和县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产业资源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步棋。引入“金菜地”后,周集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由过去每年5000元增加到2021年的70.23万元,乡村振兴的步履愈发铿锵。

  种下“金菜地”,引得“凤凰”栖。周集村的“金菜地”项目引来多个种植大户前来承包,进行制种及草莓种植。扶上马,送一程。为提高当地农业科技化水平,去年,刘长安与科技局、周集村签订了三方协议。每月,他都会前往“金菜地”里查看作物长势,手把手指导农户清沟沥水、施肥施药,并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咨询。

  “现在这一亩田大约能产4000斤草莓,收入在3万元左右。”刘长安指着一亩刚采摘完的草莓田说,之前一亩只有1500斤的产量。“起初种植大户因为缺乏经验,草莓苗密度过大,导致缺苗断垅,减产不少。后来我们进行走访察看帮助缓解。”刘长安说,“草莓种植也需要技术支持。像定植时遇高温干旱天气,要将水灌深,在棚外加盖遮阳网进行降温。水肥也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定量去施。今年,即便在疫情影响下,亩均收入也没降低太多。”

  近年来,和县完善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广大科技特派员将自身长期摸索、切合本地实际、有效可用的“秘方”转化为农业发展动力,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产业生态民生多领域技术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自去年以来,该县因村制宜选派了68名特派员与行政村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实现覆盖率100%。科技特派员累计深入田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300余场次,推介各类成果40多项。

  数据,让农业更“聪明”

  传统种养业以“人”为核心,主要依靠经验决策,整体生产环节效率低、波动性大。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还需将决策因素从“人”变为“数据”。和县,首先从土壤控制上实现了这一点。

  “全县的所有农户,站在自家田头,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公众号精准定位并查询自家田地的等级,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等各项指标,并一键进行配方施肥。”和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科技特派员刘龙在手机微信上的“和县土肥”公众号一操作,一项项关于土壤肥力的各项指标便即可显示。经过对该县91万亩田亩的取样化验,土壤的各项指标被统一收集、加工、分析与处理,农业数字化转型得以加速实现。

  2015年以来,该县以台创园为主体,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位于台创园内的安徽新源工厂化育苗基地,通过一张可视化科技大屏,技术人员可根据遥感反馈的数据分析水肥、病虫害等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每一块田、每一棵苗都有了全周期监测,土壤湿度、酸碱度、种苗长势等信息一目了然。

  “根据不同土壤指标、不同时节和气候条件进行针对性施肥,一方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量,一方面做到了企业的绿色发展。”企业负责人说道。

  2021年,依照移动5G信号覆盖和技术优势,安徽移动和县分公司在台创园重点区域安装了瞭望平台,进行全天候自动巡检、险情快速预警、动态监控,用于园区内蔬菜企业进行防汛抗旱应急处理及污水排放、秸秆禁烧等环保监测,提升农业种植管理水平,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和县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实施数字乡村试点县创建,对已有的14个农业主体实施了农业物联网项目做改造提升,并对95个农业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管理。其“数字化工厂育苗项目” “农机作业管理平台” “数字化养猪项目”“长江禁渔信息平台”等已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从“看天吃饭”到“看天管理”,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正转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通讯员 郭彤彤 编辑:杨雪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