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乡镇

做强乡村产业,做美乡村环境,做优乡村品质,看马鞍山如何答好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的考题——

“农”墨重彩绘新景 田畴沃野唱“兴”歌

时间: 2021-03-16 08:51
摘要

  图为和县善厚镇美丽乡村一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含山,一垄垄茶树吐露新芽,等待茶农采摘;在和县,一排排菜苗“整装待发”,即将奔赴田间;在当涂,一只只蟹苗已然长成,争相外“嫁”他乡……当新芽和花蕾“跑”上枝头的时候,马鞍山大地处处萌动着勃勃生机,焕发着乡村振兴新气象。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乡村文化为底色,以改革创新为路径,以要素支撑为保障,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马鞍山模式”,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

  但这还不够。实现赶超,农村是一条重要的跑道;干在今朝,农村有着最广阔的天地。瞄准“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这一目标,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我们已经在路上。

  善厚镇美丽乡村一角

  林头镇胡荣村

  林头镇茶林

  善厚镇万元村小杨自然村

  七房村标准化蟹苗养殖基地

  善厚镇美丽乡村

  林头镇:打造福山田园综合体 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

  蝶飞蜂舞伴花香,茶绿漫山谱新曲。田园里,千亩金灿灿的油菜花散发着沁人肺腑的香味;山坡上,一垄垄绿茶连绵不断,勾画出美丽的风景;村庄内,环境优美,道路洁净。在含山县林头镇,一座集现代农业、红色旅游、文明乡村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初具雏形。它正悄然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不断增强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月10日,在含山县林头镇福山行政村的高山和王山千亩白茶基地,东王村村民王世金正带着20多位村民在茶山上除草。王世金说:“我们在茶场做事是100元到120元一天。这些天一直正在抓紧除草,再过10来天就要开始采茶了。”福山行政村党总支书记郭志武介绍说,福山村的白茶基地逐年发展,有2200多亩,带动村民增收,效益明显。

  2020年以来,含山县林头镇以创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镇为契机,立足自身农业产业基础、山林资源禀赋、丘陵生态风貌,大力推动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红色文化为底蕴,以村庄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打造田园综合体“样板间”,以点带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

  “生态优,村庄美,农民富。我们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力打造福山田园综合体。”含山县林头镇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林头镇政府积极响应上级政策要求,以青龙、福山及周边40平方公里的区域为载体,立足城乡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大力推动以产业为驱动、以生态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内涵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安徽聚农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含山县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核心,整合青龙行政村、福山行政村林业资源,分片分块打造“白茶、黄金芽”茶叶生产基地,“薄壳山核桃”坚果生产基地,“猕猴桃、梨、石榴”水果生产基地和“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把几个分散且各具特色的林业经济产品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集具特色、生态、观光、休闲农林度假基地“示范园”,带动周边相关产业不断壮大发展,提供众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在福山行政村大石和胡荣等自然村,村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大石自然村村口的小型公园正在进行的绿化布局即将完工,步道、凉亭、公厕各具特色。村民彭其胜和郭庆莲等人说:“村里建设得越来越美丽,看着让人不能不说好!”

  2019年5月,林头镇政府委托北京市富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编制《含山县福山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2019—2025年)》。以现代生态农业为核心,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主线,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构建“双核驱动、一轴牵引、两区支撑、一环联动”的发展总体布局。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林头镇及含山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全域发展。

  善厚镇:三产融合发展绿色经济 乡风文明打造特色村庄

  青山绿水四面环绕,潺潺山泉从门前流过,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乱贴乱画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美丽乡村文明墙,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已经完成,生活垃圾也实现了日产日清……

  “现在的生活环境真的太好了,以前都是烂泥巴路,想出个门都难”。在和县善厚镇凤台村新庄自然村,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李秀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和李秀珍一样,善厚镇万元村小杨自然村的朱义来也切身感受到了“稳稳的幸福”。他说,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把水泥路通到了每个老百姓的家门口,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村庄的“颜值”也提升了。

  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按照“精品版”、“提升版”、“标准版”三个不同的版本,善厚镇全域推进200个自然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优化美化城乡居住环境。“精品版”为美丽乡村点,目前,全镇已建成4个省级美丽乡村和4个市级美丽乡村;“提升版”主要对村庄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进行整治提升,实施硬化亮化工程;“标准版”以“五清一改一提升”为抓手,推进黑臭水体整治、乱堆乱放清理、农村旱厕拆除等工作。

  为达到示范引领作用,善厚镇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邀请专业化团队,对全镇开展全方位规划和设计,坚持以健康、旅游及农业为特色,着力打造了凤台村新庄、早林村草塘、万元村小杨、陶店村小庄等10个人居环境整治特色村。这些村庄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特色产业、村庄绿化、乡风文明等方面各具特色,它们串点成线、以线带面、连片成景,成为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典型,同时也为善厚镇推进全域乡村旅游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凭着敢打硬仗敢于拼搏的精神,在善厚,随着人居环境整治的不断深入,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硬核”。集秀美山川之灵气,在万元村,党员能人带领乡亲们发展了白茶、稻米、黄桃、梨子等产业,全镇稻虾养殖规模突破3万亩,产值达1.2亿元,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在理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从种子的晾晒、高温处理,再到包衣、机械包装,一箱箱满载希望的种子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以理想农业为龙头,善厚镇积极推动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打造集科技研发、净菜加工、贮藏、物流为一体的区域中心,年产蔬菜种子产值达1.1亿元。

  七房村:“一村一品”产业兴 “小螃蟹”走向“大市场”

  春天,是蟹苗收获的季节。说起今年收益,村民周先锋掰着指头算起来。“平均40块钱一斤,一亩大约能产400-500斤的蟹苗。除掉成本,一亩田净挣10000元左右。”

  “‘蟹娃娃’抱来‘金娃娃’。”七房村党总支书记刘小兵说,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2424人,蟹苗产业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全村有95%的农户从事蟹苗养殖,蟹苗培育面积2300多亩。

  “门前门后有口塘,三年盖栋小楼房。”说起蟹苗培育带来的变化,村民们都要提到老支书刘文尚寻富路攻难关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当涂掀起一股养蟹热。到了1994年,全县大半养殖户出现亏损,七房村也不例外,首要原因就是外采蟹苗不过关。时任村支书刘文尚下决心攻克蟹苗培育关,筹资两万多元,去长江口选购大眼幼体,回家进行培育。10个月后,蝌蚪般的大眼幼体全长成了大拇指甲一般大小的蟹苗,两万多块的本钱卖出了32万元的收入,一时轰动全村。

  “一家富了不算富。”这是老刘挂在嘴边的话。对于上门求教的村民一律不拒,村里还设法帮助解决资金、场地等困难,到2002年老刘退休时,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到800亩。

  因为是蟹苗产业兴起后的第二任支书,徐书龙被乡亲们昵称“二支书”。当初,老支书的接力棒传到自己手里时,徐书龙就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把蟹苗产业做大。建标准化蟹苗养殖基地,成立蟹苗养殖合作社,打响蟹苗品牌。到老徐卸任时,村上有七成农户走上蟹苗致富路,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到1500亩。

  “蟹苗产业是村民命根子,钱袋子,也是村干部的选票。”自2015年担任村支书以来,“新支书”刘小兵接过“做强蟹苗产业”的接力棒奋勇向前。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2018年,村党总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成立了蟹苗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支部又成立了“红色帮帮团”,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通过40多位党员技术能手与养殖户结上帮扶对子,示范带动合作社社员310户,形成了以能人党员带基地、以基地联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实现“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大户”。

  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在引领群众中服务群众。“红色帮帮团”精准对接群众对蟹苗、成蟹养殖技术、销售服务的需求,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怎样高效解决群众困难找路子、想办法。一是开展养殖技术指导、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的服务,提升小户、落后户、困难户养殖的水平和能力。二是打造标准化建设基地,引进“物联网”,推行专业化、标准化养殖模式。三是提供销售帮扶等各类服务。

  原来,村民李德兵生活困难,也没有产业增收,曾经一度处于贫困的状态。“红色帮帮团”的党员张绪中主动结对,提出和李德兵合伙养殖蟹苗,张绪中出钱,李德兵出力,当年李德兵就赚了11万多元,成功脱了贫。如今,因为“红色帮帮团”,七房村的贫困户已经清零,并出现“小户变大户,大户变强户”的势头,一个共同富裕的生动局面已然形成。如今,七房村蟹苗产业链效应已经显现,村级集体经济连续20余年稳步上升,2020年突破117万元,年均增幅超过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近20%。

  产业兴,百业旺。全村出现了“党建强、乡风美、生活富、生态优、人才兴、治理好、改革活”的崭新局面,成为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农业农村部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苏自山 黄莹 吴黎明 邓婷婷 张维维 叶知 编辑:贺千舫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