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要闻

用红心书写人生传奇

时间: 2021-05-12 10:13
摘要

    暮春时节,我们启程赴合肥,采访新四军和含支队二营营长赵鹏程的后人赵军、赵明兄妹俩,听他们将爷爷赵鹏程的红色传奇人生娓娓道来。

  “爷爷出身行伍,没有一点行伍之气,满头银发,慈祥忠厚,亲和儒雅。一点看不出他曾拿过枪、打过仗,他身高1.75米左右。”赵鹏程的孙女赵明谈起爷爷,好像他就在眼前。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

  赵鹏程1902年出生在和县陈桥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上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压迫下,农民贫困潦倒。赵鹏程全家赖以生存的几亩洲地常年遭受洪涝灾害,年轻的他无奈给人家放牛。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三省,血气方刚的他非常愤怒,“人家外国人都打进来了!”于是他在自己左臂文上“爱国”二字。

  外出谋生碰壁,走投无路的赵鹏程投靠了芜湖和县籍青帮头子尹禹亭。虽然参加青帮,但赵鹏程有爱国思想基础,不是横行霸道、鱼肉人民的那类土匪地痞混混。他出身贫苦,同情穷人,在长江一带漕运中劫富济贫。由于他日渐有名声,资历较高,很快就有很多“学生”投靠他。他于1932年成立一个叫“全皖铁军义勇军”的秘密组织,在长江沿岸的芜湖、无为两地活动,且有自己的武装。

  “战争期间,爷爷几次死里逃生。”赵军说,爷爷从不谈他自己的经历,许多事情还是从他警卫员的口中或其他回忆文章中知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在淞沪之战失利、南京沦陷后,沿江一带一片混乱,各种势力拉帮结派,他们打着抗日旗号,欺诈百姓。赵鹏程以自己的学生和原有的武装为基础,收编了一些国民党的溃兵,建立和县游击大队,自任大队长,在地方上开展游击活动,名声越来越响。为了整治和县地区的混乱局面,他投靠同年族侄、国民党和县政府县长赵永智。一次,赵鹏程与赵永智一道去南乡视察。当时兵痞、流氓出身的和县第二、第四大队长柏承君、许克久早就对赵永智的管束大为恼火,欲借机除掉心头之患。赵县长前脚一到,就遭其杀害,而赵鹏程见机不妙,在他“学生”的掩护下安全逃脱。

  赵鹏程后来也曾投靠地方部队欲为侄儿报仇,但均以失败告终,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报国无门,雪恨无路,他苦恼,徘徊,也一直在思考着。1938年春,赵鹏程看到了希望,经张凯帆联系,新四军队伍挺进皖东,在和含地区开展活动,赵鹏程带着自己的一支武装队伍主动接受新四军改编,从此踏上抗日救国之路。

  “爷爷战斗非常勇敢,几次化险为夷。”赵军介绍。一次,日本鬼子突然扫荡,赵鹏程来不及撤退,情急之下,见身旁有用篾笆围起的米堆,就跳进去平躺下,用米粒将全身盖严。敌人用刺刀这里挑挑,那里戳戳,见这堆米,端着刺刀直接使劲戳了几下,见没动静,就撤往其他地方。“好险!当时刺刀插下去,紧挨爷爷的脸。”

  “还有一次,爷爷他们遭到敌人包围,他想办法带领队伍突围。”赵军说起这事,语气中透着自豪和兴奋。那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打破险情,赵鹏程奉命带着一个连去无为东乡开展敌后斗争。时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他带着28名干部迎着风雪,深入无为东乡。

  当时,东乡四面是敌,且驻有日军,碉堡林立,日伪经常扫荡,骚扰频繁。正月十五那天,赵鹏程一行正在五房墩子过夜,突然听到哨兵枪声,知道日军从两面包围,就决定立即撤出村庄。当时天很黑,伸手不见五指。他们在村子里就听到了日寇的脚步声。赵鹏程根据脚步声判断鬼子人数不少,得赶快撤,如果天亮撤退,就会吃大亏。于是他们顺势从雪地滚下沟。面前的河沟有三四米宽,必须泅水过去。好在跟前一条泥船闲置,可渡不会水的同志过岸。赵鹏程脱下皮袍子缠在头上,带头下水,并说:“会水的跟我一道游过去,不会水的上船。”待他们游过二道沟时,天色大亮,敌人扑了个空。

  “爷爷参加领导过黄山寺、百旺市、螺蛳滩、临江坝、阮坝等战斗,重创了敌人。”赵军说。1948年6月下旬,赵鹏程和一些中共和含领导及地方武装在张瓦匠村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包围。在赵鹏程的指挥下,他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突出重围,安全转移。

  “爷爷终生没有一分钱存款”

  “爷爷每次谈战斗,很少谈自己,他经常提起郭成道、谢金凌等人,他们为革命牺牲,要宣传他们。”赵明说。赵鹏程的“学生”、地下尖兵朱祠道,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他刚娶过门不久的乡下新婚妻子仍然帮助部队秘密传递情报。新中国成立后,赵鹏程非常关心这位烈士遗孀,给她开具证明让当地政府救济。“我们叫她大妈,一直以为我们两家是亲戚。她50多岁就皈依佛门,我父母一直和大妈保持往来,她时常来家里坐坐,家里有一口锅专门为她烧菜做饭,烧完后就将锅洗净架起来,待下次来时再用。”她对赵鹏程亲如长辈,每年手工为他缝制布鞋一双,赵鹏程常年穿她做的布鞋,总爱用干净的抹布把鞋面擦得干干净净,还不忘在太阳下把鞋晒晒。

  “爷爷的很多战士亲属在革命胜利后都回老家种地,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到合肥找爷爷。”赵明说,“那时家里地上睡的都是人呢,没地方睡,就在地上铺上棉花絮当床。靠粮票供应不够大家吃饭,爷爷就让人整板车地从街上将南瓜、山芋拖来家里吃。他们没钱,爷爷就掏腰包给钱。爷爷终生没有一分钱存款。新中国成立后,一般人只拿几十元的工资,爷爷每个月拿200多元钱工资,当时国家处在困难时期,他主动要求从九级(干部)降到十级。”赵明介绍,老家和县、无为、含山来的人几乎不断,爷爷、奶奶都会热情招待。一些没钱上学的老乡找到爷爷,爷爷就给10块钱。那时候爷爷的工资不够开销,常常从单位借钱用。

  “记得一位姓张的叔叔,他父亲是我大爷爷(赵德彬)的私塾同学,因为战争、发大水等原因,没有去成上海读书。”赵明回忆,“那时正好爷爷手下缺少一个帮他写写东西的文书。爷爷注重培养人,他广收学生,首先看中的人要有正义之心,然后请来私塾先生教他们认字,接着把这些人输送到部队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爷爷说张叔叔是个秀才,要先革命,以后再去读革命大学。很快,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又被送到东北的一个空军基地负责接待苏联专家。”

  家里有一张相片,背后有赵鹏程亲笔写的一段文字。“文杰、王志树同志,并有刘克和、郑国江,照于(一九)四二年安徽和县的五显集街后树下边。志树同志在同年十二月份的一个早晨在该县北乡与日寇作战中不幸牺牲。于(一九)八一年七月复制。特转送见(健)在的几位同志留念。赵鹏程一九八一年八月。”赵明轻声念着,并感叹:爷爷没有太多文化,但他的字写得好工整,这(文字)是多么珍贵啊!

  “爷爷总是想着别人,想着他牺牲的战友、学生,常常接济他们或他们的亲属,哪怕不认识,只要喊一声‘二爷’,只要是烈士亲人、后人,只要是家乡来人,他都会尽力帮助他们。”赵明说,爷爷就是这样的人,他也要求子女要一直这样对待这些革命的后代。

  “好家风代代相传”

  “这件府绸短袖衫是爷爷最爱穿的。”赵明将这件米黄色的府绸衫平摊放在茶几上,它一直被压在樟木箱底,不轻易示人。赵鹏程去世时,赵明母亲就将它收藏起来作为念想。老人家平常穿老头衫,一般舍不得穿这件府绸衫。

  “爷爷艰苦朴素。”赵军介绍。赵鹏程非常爱他战时纪念品,他将这些放在壁橱收藏。赵明说,她小时经常偷冰糖吃,由于住一楼,家里阴暗潮湿,打开壁橱,一股霉味扑鼻。她见壁橱里藏有马背上的黑灰色马褡裢,破的补丁不知缝了多少,爷爷还舍不得扔掉。跟随他多年的一匹战马战死后,他割下它一米多长的尾巴留作纪念,并一直挂在大壁橱内侧,只要橱门一开,就见马尾巴,想起他的那匹战马,还有那段峥嵘岁月。

  他爱喝酒,打仗时,他的警卫员的水壶里装的是酒。新中国成立后,他喝的是老干部局供应的(4元)古井贡、(3元)濉溪大曲酒,都是凭票买的,但酒不够喝,他就在家门口打散装酒喝。由于战争时期行军打仗,赵鹏程的双腿遭感染,晚期发展成皮肤癌,最后被截肢。因为摩擦疼,他在家一般不戴假肢,只是拄着双拐。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在卧室睡一觉起来后泡一壶茶,日落时分烫一壶酒喝,没有菜,一点花生米、炒鸡蛋也能下酒。“我家炖的鸡汤,鸡始终都在,但汤越来越淡。”赵明笑言:家里来的人太多,鸡汤快喝完时,奶奶“哗哗哗”地拎起水瓶往盛汤的罐里倒开水,如此五六次,最后鸡汤变成了白开水。

  新中国成立后,赵鹏程主动要求从上海回老家从事林业工作,他不想再拿枪。“爷爷很低调,他有专车,一般步行上班。”赵明说,就这辆小轿车,在全家成员中,只有她有幸坐过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赵明七岁左右,一次暑假,为了行路安全,她爷爷同意她上车,并坐在其腿上,乘着这辆“上海牌”小轿车去游泳馆。教练说她瘦瘦长长的,是游泳的好苗子,爷爷却不同意。当教练说可以让她学跳水时,爷爷还是不同意,说有人比她更合适。“爷爷不想让家里人沾他的光。”

  赵鹏程一些过去的部下、烈士亲属、遗孀等因没有补助款,生活困难,经常从乡下来合肥家里找他,他有时从口袋里掏点钱,有时就坐在家里撕下桌上的日历纸,在其背面竖着从右边开始写字条给省民政厅厅长:此系烈士某某的子女、遗属、遗孀,生活极端困难,请按照要求给予补助,最后写上“赵鹏程”三个字。

  赵鹏程的人品赢得了人民的敬仰。“文革”期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李葆华亲自到赵鹏程家里看望,并告诫造反派:“赵老对革命的贡献是你们这些人无法知道的……”省林业厅造反派没敢抓他批斗。后来,赵鹏程到省体委任副主任,一天,体委的一位厨师在打饭时,闻知体委体功队要批斗赵鹏程,于是勺子一丢,急忙跑到赵家,满头是汗。赵鹏程当时正在家里吃饭,不知何事,就问:“怎么啦?”厨师二话不说,背起赵鹏程就往外跑,惊得全家人目瞪口呆。跑到省政府后面的一口井旁,厨师才放下赵鹏程坐在井沿上,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出原委。

  赵军回忆,在爷爷的桌上,有本《国民党年鉴》(1949年版),里面记录有“共匪赵鹏程,悬赏3万大洋”。爷爷看后一笑了之。赵军还提到在新四军七个师中以七师最富裕,这除了党的好政策和七师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外,赵鹏程与根据地从事财务工作的同志充分利用帮会、学生关系开展特税征收功不可没。

  “那时收税不是开开票就行,而是盖着爷爷的私章,没有记录。收税的人没有哪个敢克扣银子,他们带着干粮去收税,用稻箩挑到七师去,没有错过、动过一分钱。”为了做好统战工作,赵鹏程接待地方乡绅,要求一枚盐蛋切成八瓣作为一盘菜,“切不成八瓣,爷爷要追究他们责任。清贫、清廉、清正,革命的自觉性充分显现。”

  爷爷的言传身教影响着父亲。父亲18岁就到边疆支援内蒙古包头市建设,1957年被打成右派,冬天北方寒冷,在最困难时期,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没有袜子穿,他没有向家人要钱,而是将被单撕成条子裹在脚上。直到现在,他还是保持着穿破袜子的习惯。赵明劝说父亲:“你穿这个破袜子,外人以为我们做子女的虐待你。”他为了不给人看见,就将破袜子穿在里面,新袜子穿在外面,还说:“永远不能忘记艰苦的年代。袜子破了有什么关系!”

  赵明回忆小时候吃饭的情景。每次吃得差不多时,她碗筷一丢就跑出去了,有时候碗里会剩些饭,爷爷也不责怪,而是把碗拿过来,用筷子把剩饭扒拉下来吃干净,若是饭粒撒在桌上,他就捡起来吃。父亲见状,就拧着赵明的耳朵过来,并在头上掴一下,要她下次把饭吃干净。“不浪费粮食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我孩子这一代。”赵明认真地说。

  “清白做人、实在做事、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勤俭节约”,赵军、赵明兄妹俩认为这是爷爷留下的最好的传家宝。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常兴胜 编辑:杨雪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