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要闻

用绿色行动讲好长江生态故事

时间: 2021-11-25 08:53
摘要

  冬日江景 记者 唐焱 摄

  昔日之马鞍山,擎起灯火的矿区、溅起钢花的工厂构筑起祖辈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

  今朝之马鞍山,浪拍江岸,郁郁葱葱,奔涌的长江勾勒出如诗如画的江景,见证着这座城市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铿锵步伐。

  近年来,我市突出绿色转型示范,打造生态优的“白菜心”,以绿色行动讲好长江故事、传承长江文化,实现了经济腾飞与生态保护共赢。

  如今,绿色已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容颜、最靓的风景,映衬着这座滨江城市的生态蜕变。

  冲突 治理

  10月13日,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式在滨江文化公园拉开帷幕。大江颂歌,千里传情。人们以长江文化为主线,以绿色江岸作底色,将诗歌化作纽带,发出了对母亲河的最美赞叹。

  11月4日,2021“安徽湿地日”活动启动仪式在芦苇江湾举行。来自全省的众多林业专家齐聚长江东岸,先后来到薛家洼生态园、滨江生态湿地(杨树林)、滨江文化公园,直观整治成果,享受“森林氧吧”、感受湿地之美。

  “李白诗歌节”“安徽湿地日”……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城中走向江边,在马鞍山,长江畔的约定持续升温。

  然而四年前,这片土地还是非法码头、砂场盘踞,垃圾遍地,违建滋生的脏乱之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别说散步休闲,就是想到江边看看长江风光,也不容易。

  153家非法码头散落长江干支流、704家“散乱污”企业遍布长江岸线、4295个入江排口溯源不清、35条黑臭水体交错市域范围……过去,“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模式,导致马鞍山经济结构偏重,长江生态频亮红灯。

  面对严峻的形势,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举全市之力,倾全市之智,刀刃向内,动真碰硬,强力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思路决定出路,起点决定高度。一项项顶层设计渐次推开——创建“指挥所”,全面推进长江(马鞍山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制定“作战图”,按照“一轴、五区”的空间架构,精心“雕琢”长江东岸;签订“责任状”,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年度目标纳入市委月度考核重要内容,强化推进日常调度。

  打出组合拳,形成大合力。

  非法码头和船舶修造企业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清废”行动、入江河流和排口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园区排查、加强执法监管、创新服务方式……一项项举措齐头并进,全面压实整改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塑长江岸线。

  昔日生态“痛点”变身环境“亮点”,一江两岸万象回春。

  和解 共生

  薛家洼,万里长江奔腾到此流速放缓,形成凹向岸边的天然渔港,长期以来逐渐成了渔民、渔船聚集地。

  “船上讨生活、江上漂一生”,曾经是传统渔民一生的写照。老渔民竺银喜,打小就过着“船上人”的生活,在船上一住就是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日夜颠倒,日子真的苦。”竺银喜感慨。

  虽然打渔的营生很苦,但对于洗脚上岸,竺银喜内心还是担忧。要让渔民顺利上岸,不仅要解决渔民“水土不服”的问题,还要做到“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打消退捕渔民的后顾之忧,我市全面落实“四有一畅”政策,对上岸渔民,做到了有工作、有住房、有学上、有社保,心情舒畅,创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马鞍山经验。

  “四有一畅”政策落实了,让退捕转产渔民吃下了“定心丸”。甚至众多捕鱼“老把式”凭借自己的意愿和技能,加入护渔队伍。从“捕”到“护”,一字之差,既开启崭新生活,更和生态环境实现了“和解”。

  从冲突到和解,再到和谐共生,感受深刻的,还有家住映翠景苑的居民李成华。

  茶余饭后,李成华喜欢沿着芦塘支渠河岸溜达两圈,看着河水一天天变清、沿岸一日日变美,沿河而居的他打心眼里高兴,“以前是谁住得离河近,谁就遭罪;现在是谁住得离河近,谁就惬意!”

  李成华和附近居民们获得感持续提升,得益于芦塘支渠从黑臭水沟到生态公园的华丽转身。

  作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近年来,马鞍山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通过一体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让“源头活水”常流常清。

  与此同时,马鞍山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层面专项推动“环保管家”模式,通过政府“买服务”,聘请专家团队为工业园区和企业“把脉问诊”,精准科学治污,全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去年,马鞍山共收获323个优良天;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8.3%;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长江马鞍山段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优良率达100%,创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

  转型 回报

  在位于当涂县的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开业一年多的长三角首家“矿坑乐园”已成为网红生态旅游景点,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不曾想,这里原先是一座城市伤疤废弃矿坑场——原国安采石场。作为马鞍山市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样板”,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了近2亿元进行矿坑修复治理和综合利用开发,借助原有地形地貌,打造蹦极、玻璃栈道、水下餐厅等特色项目。

  “宁愿多花钱,也不能欠了生态账。”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修金道出众多马鞍山人的“生态经”。

  在城市之东,一场新时代“向山大会战”同样在上演生动实践。

  去年,马鞍山建市以来的首个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按下“启动键”。全市以“整盘棋”思想,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实现城市绿色振兴。今年,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功获批EOD模式试点,开启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篇章。

  围绕打造全国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和长江支流源头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目标,我市强力推动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开展了向山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及产业导入升级等一系列工作,着力解决向山地区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全力以赴把向山地区“生态伤疤”打造成马鞍山的东部“城市花园”。

  有一种变化,叫做从“跃然纸上”到“映入眼帘”。

  在丁山矿区和凹山湖西侧矿山修复项目现场,栽种不久的元宝枫、杜仲、山桐子等“三棵树”正茁壮成长。

  “三棵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通过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以及文旅休闲,打造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实现自我“造血”。

  从过去单纯的生态修复治理,到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再到按照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路径,采用“生态修复+”治理,加大产业收益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反哺力度……马鞍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正在实现“三级跳跃”。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在向山地区落地生根,更在一江两岸开花结果。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任德玲 编辑:杨雪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