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经济日报

  • 2021-06-01 15:32
  • 来源: 科技日报
  • 作者: 吴长锋

  受访者供图

  亲历者说

  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从青年、中年到暮年,坚守人类的能源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息。

  安徽省合肥市西郊有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被当地人称作“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便坐落于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自诩为“老岛民”。

  上大学时,李建刚读到了一本关于聚变的小册子,对这个事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聚变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踏上了一条研究核聚变的“不归路”。大学一毕业,李建刚就来到了“科学岛”,这一待就是36年,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全部留在了“科学岛”。

  20世纪90年代,我们用生活物资换来了苏联退役的设施,从零起步开展超导工程研究,开始追赶;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我国首个、世界第4个超导装置——“合肥超环”,实现并跑;如今,EAST实现超越和领跑。从开展四代托卡马克装置研究并创造若干世界纪录,到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并为ITER作出重大贡献,再到开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工程设计及规划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从老院士到新入所的研究生,从物理学家到能工巧匠,在合肥的“科学岛”,三代聚变人坚守着能源梦想。

  李建刚总是说:“能把人类的梦想、科学家的兴趣和国家的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自己来说是件极其幸运的事。”

  “像核聚变这样的大科学工程,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历经几代的艰辛合作研究才能走向成功。”李建刚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理解核聚变,将聚变研究作为人生事业的选择。他常叮嘱青年人:“核聚变是好几代人的梦想,青年人要珍惜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勤于学习,肯于钻研,早日成长起来,扛起核聚变发展传承的重任。”

  “我这一辈子,做了近20万次物理实验,有近4万次失败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李建刚说,中国聚变研究取得的进展,背后是三代科研工作者无悔青春和人生的积累。三代聚变人将他们最美的青春奉献,才使我国聚变研究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让世界第一个聚变反应堆率先在中国发电,一盏盏灯泡被核聚变能点亮,而且点亮的第一盏灯泡一定要在中国。”李建刚说。

  大事记

  1998年7月

  通过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立项

  2006年2月

  首次工程调试成功

  2007年1月23日

  成功获得首次大拉长偏滤器位型放电

  2009年

  成功获得稳定重复的60秒非圆截面双零偏滤器位型等离子体放电

  2012年

  成功获得超过400秒的2000万摄氏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获得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

  2017年7月

  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21年5月28日

  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2000年10月

  正式开工建设

  2006年9月26日

  成功获得首次高温等离子体放电

  2007年3月1日

  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2010年

  成功实现了大于60多倍能量约束时间高约束模式(H模)等离子体放电,100秒1500万摄氏度偏滤器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

  2016年1月28日

  成功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摄氏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

  2018年

  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

编辑: 朱新水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