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农民日报

——记安徽省萧县杨楼镇新廷村易地扶贫搬迁

  • 2020-04-09 07:41
  • 来源: 农民日报
  • 作者: 王磊

安徽省萧县杨楼镇毗邻黄河故道。千百年来,故黄河径直东流,穿境而过,造就了“洪波舣楫泛中流,凫淑鸥汀揽胜游”的美景,但也因历史的演变,导致生态恶化,孕育了贫困,挡住村民致富的脚步。

“搬出去,换个活法”。近年来,杨楼镇把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治穷病,拔穷根”的根本,一批批乡亲们走出贫瘠的土地,奔向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搬迁先“搬心”

从县城驾车沿着国道,一路畅通无阻,约30分钟后来到了杨楼镇新廷村御园新村小区,33幢6层电梯楼房鳞次栉比,入住了1280户村民。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汉生和笔者简单寒暄几句后便聊起了村里的情况。

“人多、地少、灾多,贫困发生率20.6%。”刘汉生叹了一口气,“全村40%的人口住在故黄河滩边,春秋天一刮风天昏地暗都是沙,盐碱遍地,茅草丛生,水位涨起来,周边土地全被淹。”

全村6710人,5450亩田,人均只有八分田。“沙土地,盐碱荒,本事再大也种不出个花来。”贫困户杜庆德,全家一亩二分地,摊上好年景小麦收成也只有500斤,比起好田地足足少了300斤,“除去犁耕扒拉,一年收成能剩500元。但这点钱能干啥?”

都说穷则思变,村里头脑活络的人也想过要改变,可庄稼都种不好。尝试搞养殖,村民杜文虎前几年养了10头猪,“刚摸对路子,政府成立了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让搞养殖。号召要响应,可想着以后的日子,心里真难受。”杜文虎说。

原本在西安务工的薛义,学得一手电焊好手艺,可为了照顾患有气管炎和脑血栓的父母,放弃打工回到村里。“村里干活的机会少,父母身边离不了人,偶尔有个活也去不了。”更发愁的是出行难。薛义说,沙土路一下雨就成了烂泥路,水一干就“跑沙”,什么车都打滑,到城里得花上3小时。

“挪穷窝,拔穷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刘汉生看到了希望,可搬迁前提就是村民要自愿。

2016年3月20日,正好是“春分”,村里召开第一次扶贫搬迁政策讲解会。村民刘中路年纪最大,家族资格也最老,他第一个站起来反对:“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一辈子都这样过来了,又不是没吃的,咱是农民,搬走了地咋办?”

村里人你一言我一语,基本都不同意搬迁。

搬迁先“搬心”,镇村的干部有事没事就往村民家里跑,挨家挨户做工作。

刘中路担心搬迁后自家的地不能种了。刘汉生上门十几次做工作:“土地经营权不变,地还是你的地,冬季麦子夏季玉米,咱的地接着种,你要不想种粮食,村里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拿租金。”

贫困户刘琼担心搬不起。镇人大主席黄文强三番五次上门讲政策:“我们聘请了评估公司,你家房子、树木等评估折价后,搬房子里外不花一分钱,新家你还有余钱去装修。小区还要建物业管理公司,物业费、电梯费都不让你掏钱。”

63岁贫困户张淑平担心搬了新房不适应。第一书记孙宁威打起感情牌:“咱这把年纪干啥不是为了孩子?小区里有幼儿园,搬了家就能上学,长大了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出息。”

贫困户许大林刚在村里临时找到活,担心搬了家工作不好找。于是大家掰着手指帮他算增收账:“你打零工一天才有几个钱,搬到新房家门口干活的机会多得是,你看可比你现在挣得多?”

走破了鞋底子,磨破了嘴皮子,大家伙儿开始动了心。刘汉生又一拨拨拉着村民来到安置点体验:新楼房带电梯,一天一个样,小区里建超市、铺广场,有学校,有医院。2017年2月14日,新廷村第15次扶贫搬迁大会上,村民们终于下定了决心:“搬!这么好的政策,还想啥。”

2017年3月经过村里申请,镇县审批后,新廷村第一批507户969名贫困村民搬进新区,其中下辖的5个自然村实现整村搬迁。

幸福生活“搬”出来

夕阳西下,漫步在小区中,楼房林立、廊亭相对、景石互衬,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陆陆续续聚集在广场上遛弯、锻炼,享受着惬意的生活。

63岁的侯长运拎稳菜篮子,熟练地按下电梯楼层键说:“过去村里吃水只能压井水,烧饭用煤球,哪像现在打开水龙头就能出热水,比过去不知好多少倍!”

三口之家的孟凡超,75平方米的房子,厨卫齐全,客厅整洁亮堂,“现在俺常打扫,洗澡也方便,住上这样的好房子要爱惜”。

现在的张淑平最满意的就是家旁边的幼儿园,费用减免,老师们来自大城市,教得好,孩子们学得快,奖状贴满墙。站在旁边的李敏峰凑上来:“大病不担心,小病大夫定期上门来检查,我在家照顾爸妈,俺家薛义又去了西安干焊工,一个月能拿7000多元。”

生活方式改变了,新家园也有了归属感。搬迁户王庆民说,大家脱了贫,文化娱乐精神生活需求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村民白天楼上生活,楼下上班,晚上来到文化广场上跳舞、锻炼,日子乐着呢。

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就业。社区按照“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收益共享”的宗旨,成立了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全体村民为股东。引进扶贫加工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提供500多人的就业岗位。结合用工需求,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培训,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村民自我创业。

“户户有营生”落到了实处。许大林在村扶贫工厂里当起看护员,妻子董淑侠安排在扶贫“互助岗”。“下了楼就是厂,一个月工资1800元,工作清闲还管饭,用钱的机会真不多。”许大林说,这两年他一直想请刘汉生到家里吃顿饭,“当初多亏他劝俺,没有他,咱家的日子哪能过得这么好!”

搬迁后的村子,扶贫产业也“火”起来。前年村里的果蔬种植合作社流转了800亩土地,建成拱棚韭菜和黄桃基地,每到收获季节,能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15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每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每亩地租金800元,年底合作社利润的60%再分红,咱这块‘硬骨头’集体经济已达到54万元了,而且都是‘省级美丽乡村’了,以后发展好着咧!”刘汉生充满信心。

更难得的是,社区还把“新风”吹进来。在去年的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针对以前村里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的旧俗提出建议:“各家红白喜事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彩礼不能超过6万元”“宴席最多15桌”……村民的建议,刘汉生一一记下后,召开村“两委”工作会议,把改旧俗、树新风纳入村民公约:开展道德大讲堂,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开展“文明户”“好儿媳”“脱贫攻坚示范户”活动评比;组建志愿者队伍以德治营造文明乡风。碰上谁家里有喜事,刘汉生都要去帮忙,他告诉大家,赶上好时代,过上好日子,一定不能忘记感党恩。

在驶离村子的路上,笔者看到田地里绿意盎然,粉色的桃花从树枝间冒出来,又是一年“春分”时,乡亲们的日子就像这三月的春光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编辑: 
推荐阅读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