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农民日报

——安徽省天长市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探索江淮丘陵地区高效产粮模式

  • 2023-04-15 07:07
  • 来源: 农民日报
  • 作者: 常力强

  图为安徽牧马湖农业开发集团全自动大米生产线。

  拔节期的小麦喝足了水,在物联网系统的监测下,正铆足劲儿生长着。稻渔共作的农田被整齐规划为一块块长方形的低洼地块,蓄水迎来投放的小龙虾虾苗。在全自动稻米生产车间,一袋袋大米从生产线上鱼贯而出,旋即拐弯,顺着传送带直通运粮车,进入流通环节……

  4月,在创建中的安徽省天长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和粮食产业链的概况通过这一个个农业生产的场景呈现出来。

  近年来,南临长江、北枕淮河的天长市在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以稻米等粮食产业为主题,全域启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示范区以率先探索江淮丘陵地区粮食产业产加销一体化高效发展模式路径为目标,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推动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持续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产业效益,为推动长三角内陆腹地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示范引领粮食主产区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

  变小散岗田为连片高标准农田

  天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成簸形倾向高邮湖,属高洼起伏、岗圩交错的丘陵地带。

  “田块数量多,但大多面积小。”在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孙保东的记忆中,示范区创建初期很多地方多是2亩以下小碎地块,田块形状不规则而且其间还多有地势落差。

  这种有坡度的小散丘陵岗田由农户自行经营,不仅不利于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型农机的使用推广,从而限制了种植管护效率的提升,成为农业现代化一个很大制约因素。因此,示范区创建把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首要任务。

  “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我们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按照相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优先改造中低产田的思路,集中力量完善田、土、水、路等综合配套,持续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近76万亩。”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示范区创建办公室主任王德佑说。

  在杨村镇桥南村,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小小的田块变成平整连片8000亩的农田。此时,田间麦苗正拔节孕穗。6月份小麦收割后,田间又会很快插下水稻秧苗。

  “变化简直是太大了!”对于农田前后的对比,村民高润青感慨地说,以前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田块之间的土沟里杂草丛生。大家种地多是用手扶拖拉机实现半机械化。“印象最深的是过去汛期无法排涝,地势低的地块在好多年份因遭遇洪水而出现受灾情况。”

  如今,在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大型现代化农机完全取代了手扶拖拉机,到处可见无人机施肥打药的场景。

  同时,示范区创建围绕大田精准农业,通过安装气象墒情监测站、虫情测报站、水质监测站等智慧农业装备,搭建智慧农业软件平台,实现了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园区环境信息、作物信息、气象信息、生产信息的全方位立体获取与数据处理,形成对生产决策的精准指导。

  数据显示,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平均粮食亩产增加10%—20%,“亩产千斤、两季吨粮”的稳产高产良田不在少数。

  立足种植贯通产业链供应链

  过去农民种植小麦、水稻等作物品种复杂多样,种植水平参差不齐。粮食收获后以卖原粮为主,价格低而竞争力弱。“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的转变,就成为示范区在提升种植水平基础上的主要突破方向。”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树龙说。

  为延伸产业链,示范区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并推动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化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链条。

  园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牧马湖农业开发集团有2000多亩稻田,主要结合市场需求引进优质品种进行试种,试种成功后再通过产业化联合体向种植户推广,并签订稻米收购协议,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特性,而同样的品种在不同的地区种植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需要不同的种植管理方式。”集团董事长胡胜桃说,因而引进一个品种,在大面积推广前一般要经过几年时间的试种观察。

  “比如‘两优57华占’水稻品种有易倒伏的性状,对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通过牧马湖集团两三年的试种,我们总结探索出相应的技术规范,如插秧时采用侧深施肥的办法,多施用钾肥,后期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徐恒玉补充说。

  今年,牧马湖集团与农户的水稻订单已覆盖种植面积2万多亩。集团销售负责人赵超然介绍说,目前订单签订工作仍在继续,“订单农业体现了优质优价,订单收购价每斤要比普通水稻高出约3毛钱左右。”

  家庭农场经营户张建仓自己种植400多亩水稻,并带动一批小农户与牧马湖集团签订了3000多亩的订单。“在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和标准统一的基础上,目前优质水稻亩产量能达到1400斤,我们签的订单最低收购价能到每斤1块6毛钱。”

  据介绍,示范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将产业发展涉及的要素、产业链上的各个受益主体统筹到大的生态发展圈中,目前全市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农户覆盖率达90%以上。

  同时,为持续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示范区还建成今麦郎皖东食品小镇,实现上下游关联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并基本建成粮食仓储烘干、社会化服务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稻麦轮作升级为多模式共作

  姚永兵是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来天长流转土地种植水稻的农户,过去冬闲田主要种植小麦,近两年在示范区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带动下,逐步从事起水稻和小龙虾共作,目前在大通镇便东村流转稻虾共作农田200余亩。

  “前几天,我们已蓄好约50厘米深的水,将虾苗投进田里,大概5月底小龙虾收获后,紧接着就会插秧苗。”姚永兵算起账来,原来采用稻麦轮作的种植方式,亩均纯收入大概在三四百元到七八百元之间,“但现在养小龙虾,单卖虾每亩利润就能到1500元左右,再加上种水稻,亩均纯收入能到1800元以上。”

  据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孙如银介绍,秋冬播种小麦,夏季插秧,这是天长市传统的农业轮作方式。示范区创建以来,为了不断提升农田综合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天长市一方面重点支持松散的农机合作社组成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带领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探索推广稻田高效综合种养模式。目前,示范区已建成天长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和稻虾共作千亩示范基地,建设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15.6万亩。

  郭树龙说,在稻田养殖龙虾的基础上,示范区还先后开发了稻田养殖河蟹、稻蟹麦三位一体养殖、稻田养殖甲鱼、稻田养殖青蛙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

  目前,在便东村的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园内,天长市稻虾产业协会正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试验“稻+虾+鱼+蟹连作”绿色种养模式。

  “10月下旬收完秋稻,我们就整田、蓄水、栽草、投放大规格虾苗,春节期间就能上市第一批龙虾。”协会会长卞惠德说,6月插秧种稻后,田里还要养殖鱼蟹,这样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种养效果。

  绿色种养模式采用生态养殖、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稻虾共作、稻鱼套养,探索出“田面种稻、虾粪肥田、稻虾共作、稻鱼套养”的新型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