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人民日报

农田四变,耕地保护有新招(经济新方位)

  • 2023-02-04 07:17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田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安徽省马鞍山市是一座因钢立市的工业城市,地处长江丘陵地带,耕地细碎,且“非粮化”现象较为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马鞍山市系统推进“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的“农田四变”专项行动,积极探索有效保护耕地、多种粮种好粮的特色路径。

  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

  “村里开展‘小田变大田’整村推进,清除田埂,分散的田块变得集中连片,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愿意流转咱村的土地。”站在田边,马鞍山市当涂县连千村党总支书记王和平对今年的农业生产充满信心。

  “农田四变”如何实现?近日,记者在马鞍山市的田间地头采访,一探究竟。

  小田变大田,耕地整合形成规模

  “小田变大田”是“农田四变”的重要内容,推掉田埂集中流转,不仅让种粮大户更加方便使用农业机械,还实现了有效耕种面积的增加。

  这样的好事,不少地方在推进的前期,却遇到了阻力,譬如博望区滨湖村。

  “有村民担心推掉田埂,分不清哪块田是自己的;还有人害怕万一将来田地恢复了,耕地面积减少,自己吃亏;一部分村民还担心土地流转出去拿不到流转费用。”博望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高强说。

  如何破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清楚标注了每个田块的面积、四至界限,依据这个‘红本本’,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滨湖村村支书章遵楠解释,“当然,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党员干部从农民的角度思考,打消他们的疑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滨湖村村民吴瑞伦,50多岁,种了大半辈子田,得知村里要把自家田埂推掉,他很不理解。

  “村里土地整合起来成了规模,才更有价值。要是还像以前那样,每人几亩碎田,小打小闹,一年下来能有多少收入?”章遵楠耐心上门做工作,反复算“细账”,老吴终于明白了为啥要“小田变大田”。

  如今,吴瑞伦已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经村里介绍,他在博望区一家企业当起“上班族”。“除了工资,还能拿到土地流转的费用,比单纯种田强多了。”吴瑞伦说。

  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鹏告诉记者,2019年以来,该市通过“小田变大田”,田块数量由9.57万块减少到2.93万块,减幅达69.4%,平均田块面积由1.3亩扩大到4.2亩,有效耕种面积增加约3700亩,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有效耕种面积约1.2万亩。

  闲田变忙田,耕种机械化率提高

  约程黎刚采访不容易,这位当涂县绿梅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很忙。“老程是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是个大忙人。”熟悉他的人解释。

  农民忙,归根结底还是田“忙”了起来。

  程黎刚告诉记者,农场里约100亩地原先是冬闲田。“当时都是小块田,耕地质量不高,农民一年到头忙活下来也挣不到几个钱,大家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程黎刚说,“不少农民就种一季水稻,然后进城务工,冬天地不种了,就闲在那。”

  “实在是太可惜了。”每每看到被闲置的土地,程黎刚都这么想。土地流转之后,他将这百亩冬闲田充分利用起来,栽种一季水稻一季油菜,闲田变忙田。

  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是老程农场的最大特征。程黎刚说,农忙时,水里走的插秧机、地上跑的收割机、空中飞的无人机……农场非常“忙碌”。

  当涂县农业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说,过几天,全县种粮大户要到程黎刚的农场参加一场新品种观摩会。看来老程又要忙起来了。

  马鞍山市2021年统计冬闲田面积约47万亩,2022年已消除20余万亩,余下的预计两三年内基本消除。目前,当地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较2019年提高了6.8%,达到84.6%。

  差田变良田,旱涝保收降本增效

  清晨,细雨绵绵。博望区新陇村一片已经平整好的土地上,安徽金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润向远处眺望:“这150亩地从去年开始高标准农田改造,等天气好转抓紧完成机耕路、过路涵管,就都好了。争取早点把粮种上。”

  几年前,张德润从外地返回新陇村,与人合作成立金谷农业,流转村里1200亩土地,并在2021年完成1050亩的高标准农田改造。现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已种上小麦、油菜,成块大田披上一层绿装。“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涝保收,原本的差田成了高质高产的良田。”张德润说。

  “咱们脚下站的机耕路,以前是田埂,只有几十厘米宽,一下雨,泥泞不堪,收割机、拖拉机没法开进来。”张德润说。如今,改造后的机耕路有3米多宽,大型农业机械通行自如,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一次提水,全程自流灌溉,是农田改造后水利设施的一大特点。张德润回忆,上千亩稻田,过去需要好几个工人花一周时间才能浇完,效率低,有时上水慢了,还会影响庄稼生长。“现在只需提前打开田里的分水口闸门,灌溉站自动提水,水流就经渠首、分水口自流到田间,一天就能浇完,之后只要一个人关闭闸门就行。这就是降本增效啊。”

  “高标准农田加持,2022年老张家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相比改造前,每亩增产200多斤,增收600元。”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办工作人员刘益同介绍,2019年至2022年,马鞍山结合“农田四变”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9万亩,到2025年底前还将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2万亩,持续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条件。

  蟹田变稻田,分类实施算收益账

  “蟹田变稻田”,也是“农田四变”的重要内容。

  “会不会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而将蟹田‘一刀切’式改为稻田?”记者疑虑。

  “当然不会。”马鞍山市“农田四变”专班负责人李淼斩钉截铁地回答,“蟹田变稻田”分类实施。

  第一类,还耕复种。“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划定‘1000元’这条基准线,即养蟹亩产收益在1000元以下的,引导蟹农改种水稻。”李淼说。

  几年前,当涂县护河镇青山村村民盛后根眼瞅别人养蟹挣了钱,心里痒痒,“一亩蟹田,弄好的话,能挣万把块。”盛后根流转70亩蟹塘,说干就干。忙活了一年,亩产螃蟹140斤,刨去成本,利润所剩无几。2020年,盛后根在政府引导下将蟹塘改为稻田,“对我来说还是种粮稳当。”盛后根表示。

  第二类,转产增效,即将蟹田改为稻虾连作,或将稻鱼共生引入稻虾连作。

  对于一些养蟹有效益,但收入不是很高的蟹农,虾稻连作是两全其美的方法。“养蟹与养虾的方法差别不大,蟹农转型为虾农,难度不会很高,而且养虾风险低,农民收益更稳定。”李淼解释。含山县铜闸镇明海家庭农场在稻虾连作田里套养鳊鱼,每亩产出小龙虾250斤、水稻1000斤、鳊鱼300斤,亩均产值可达万元,带动当地形成“虾稻鱼”产业链。

  标准化示范工程是“蟹田变稻田”的第三种类型。建立养殖示范区,推动优势水产“进园区”,可以实现水产养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蟹田变稻田’成功的关键,在于算准农民的收益账。”陈鹏表示,截至2022年底,马鞍山市已有10260亩蟹田有序恢复耕种,预计到2025年实现“蟹田变稻田”6万亩。

  人勤春早,广袤田野,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