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人民政协报

  • 2024-05-31 10:1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慧文

  编者按: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围绕如何把长三角一体化这盘大棋下好、下活,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着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

  紧扣一以贯之的一体化理念和纵深推进的高质量目标,长三角三省一市攥指成拳聚合力,往来密切,交织一体,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担新使命、共赴新征程。其中,党外人士的智慧与力量成为一抹亮色。

  ▶▶▶ 闻令而动 民主党派、工商联共同关注履职建言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讲话时指出,支持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翻开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民主党派闻令而动,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如何建设生机勃勃的长三角,成为民主党派共同的关注——

  2020年11月18日,以“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题的首届“长三角九三科技论坛”在上海开幕,来自三省一市的专家学者围绕长三角水生态环境治理、土壤可持续利用、空气质量监测等广泛开展科学技术研讨,共同探索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2018年到2023年,民进长三角一体化论坛已聚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共抓长江大保护”等主题先后召开四届。

  2023年4月28日,“致公党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论坛·2023”在安徽金寨举行,沪苏浙皖致公党组织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作进行了联盟框架协议签约,该论坛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6届。

  2023年12月5日,由上海市委统战部以及三省一市工商联(总商会)共同主办的“兴业长三角 助力一体化”2023长三角商会组织联席会议全体会议暨长三角商协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该会议平台自2018年起,由三省一市工商联(总商会)共同发起成立。目前,共有商协会及团体会员113家,其中上海30家、江苏35家、浙江15家、安徽33家,在破圈融合、携手发展中积极探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崭新路径。

  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举办相关论坛,集思广益,深入交流,多方奔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党派智慧——

  2018年4月,民盟中央调研组在上海就“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调研,积极为长三角发展鼓与呼,自1990年民盟中央向中共中央报送《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初步设想》以来,民盟关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发展的建议意见从未间断。

  2018年11月,台盟中央调研组赴安徽、江西,就“强化区域环境协同监管,推动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工作开展调研。与此同时,台盟上海市委会、台盟浙江省委会、台盟安徽省总支部、台盟南京市委会在上海共同签署四地台盟组织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后,长三角三省一市台盟组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动开展课题调研、对台工作和社会服务。

  2020年,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快区域金融合作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提案指出,相对于长三角地区金融创新能力与开放程度,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还不够,建议加强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制定《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区域金融合作规划》,推进三省一市区域金融创新合作。

  2021年,农工党中央聚焦加快推进苏浙皖毗邻区域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区建设提交提案,建议明确苏浙皖邻界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加快合作区机制创新,一体化推进区间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建设与机制,加大区域产业融合与要素流动,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时至今日,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调研还在继续。5月21日至23日,民革中央调研组在江苏省开展“推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沿江沿海协同发展”重点考察调研,聚焦长三角四个自贸试验区在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辐射带动作用上建诤言、献良策,充分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

  ▶▶▶ 长三角一体化翻开发展新篇章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的“四梁八柱”机制逐渐建立。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一体化”实现方式。

  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示范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此后,长三角三省一市陆续出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这一重大战略专门召开座谈会进行重要部署,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个可期待的长三角地区发展蓝图逐渐清晰,这片35.8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变化正在悄然而生……

  据《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提高到262.48分,2018年后年均增长11.17%;

  累计建成5G基站超66万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建设,数字化长三角加速起航;

  17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依托社会保障卡实现52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高铁里程突破7000公里,区域内涵盖水陆空多种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网不断完善,形成半小时通勤圈、1小时生活圈、3小时高铁圈、24小时包邮圈;

  41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3.7%,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3.4%,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成效明显;

  回看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合抱而成的长三角地区谋新局、绘新篇,经济发展迎来“加速跑”——2023年,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正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注脚。

  截至2023年,长三角41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5.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率先垂范……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加速奔跑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同态势。

  ▶▶▶ 聚势向前 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

  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制造业强省江苏,凭海跨江,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翼”;地处长三角南翼的浙江省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拥有发达的港口和经济体系,互联网产业与数字经济高歌猛进;襟江带淮、承东启西的安徽省,厚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活跃、产业特色鲜明,不断擦亮高科技产业地标。

  然而,如何发挥上海带动作用,让苏浙皖各扬所长,三省一市聚力补短板、延长板,串起产业链、创新链,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

  “区域一体化涉及到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交流与互动。长三角发展目标是实现高质量一体化,促进内部各地区之间协同发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自主创新是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体化,自主创新就难以实现;而缺乏自主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也将无从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区域一体化、自主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推动着长三角区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九三学社社员,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区域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曹炳汝表示,“由于省际、市际、县(市、区)行政辖区的财政收支体制、行政绩效指标体系的考核机制和各自相匹配的政策制度等核心问题,客观导致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缺乏更多合作交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释放,也会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

  美丽的前景可期,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向着纵深推进,必然还将面临一个个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让区域内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发挥各自优势,三省一市如何回答好“1+1+1+1>4”这个时代命题,还有很多路要走……(记者 王慧文)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皖美冬韵精彩绽放


发布于2024-12-09 07:16:16

严防范强措施 筑牢危化品安全防线


发布于2024-12-09 07:16:15

县城通 通未来


发布于2024-12-09 05:53:57

“链”上安徽更精彩


发布于2024-12-08 05:39:5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