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更多媒体

  • 2021-05-31 20:35
  •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 作者:

  ▶ 晁毓山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回望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目前,我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国家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坚持文化自信,正在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本报从今天起连续刊发6篇报道,详细介绍合肥高新区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是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文化自信具有现实必要性。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园区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解决卡脖子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布,该校潘建伟院士团队近期成功研制了目前国际上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62个,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

  量子产业是合肥高新区的金字招牌。目前,合肥高新区拥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12.1%,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

  但量子产业仅是合肥高新区坚持文化自信,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创新突围的一个缩影。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说,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美欧在科技领域对华限制封锁日益加剧,促使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走原始创新、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加快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突围。

  据宋道军介绍,合肥市作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网络安全等方面培养了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引领性的原创技术。

  中科类脑作为国内首家类脑智能公司,依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攻克了高通量高分辨率脑成像技术、类脑信息处理技术、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华米科技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研发出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首款AI芯片黄山一号,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智能可穿戴厂商;

  博微太赫兹依托自己的技术,疫情期间研发出“全过程无接触测温安检一体机”,并在武汉、上海等多地投入使用,降低交叉感染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人流聚集压力;

  芯碁微装的激光直写与激光直接成像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光刻设备的成功研制及产业化打破了我国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核心芯片设计完全依赖欧美进口掩膜板的局面;

  全芯制造从制程器件仿真和计算光刻技术等EDA点工具出发,致力于打造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平台,填补中国集成电路制造缺乏核心支撑软件和智能“大脑”的空白;

  海图微电子的高速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打破美国、日本的技术垄断,满足了国内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技术需求;

  微纳传感基于高精度、低功耗传感器设计技术自主研发出世界上最小的陶瓷封装MEMS气体传感器,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产品性能更是领先于国外同行;

  中科普瑞昇自主构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BaF3激酶靶点细胞库等三大细胞工程核心技术平台,逆转录病毒的转基因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解决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限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科生景肽是全球惟一能提供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核心样品多修饰组蛋白的企业,多肽连接技术最长可以合成超过4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是工业领域平均水平的八倍;

  高维数据的溯源取证技术、视频防篡改技术颠覆了传统网络安全防控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进行保护和事后泄密的溯源,有效解决了传统网络安全行业的痛点难点问题,填补了我国网络安全产品领域的空白;

  新华三基于高级威胁检测分析、加密恶意软件识别等技术打造了国内领先的防火墙等安全网关系列产品,安全态势感知、安全云等安全软件类产品;

  云玺科技的信创+量子安全创新融合技术开创性地将量子随机数密钥加解密融入国产芯片及操作系统,保障了计算机和智能终端的安全性;

  ……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取得显著成绩。”宋道军总结说。

   聚焦“深科技”解决“卡脖子”

  “‘深科技’是指建立在独特的、受保护的或难以复制的科学或技术进步基础上的颠覆性解决方案,可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弥补国家创新短板、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值得重点关注和培育。”宋道军表示,合肥高新区作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参与全球竞争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单位,在深科技企业培育和发展上既有优势条件,又有责任担当。

  据介绍,为更好释放创新资源禀赋优势和潜力,承担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战略使命,合肥高新区自2020年7月开始,在2019年关键核心技术企业挖掘基础上,开展深科技企业申报、遴选和培育计划,遴选出107家深科技企业,235项关键核心技术、262项关键核心产品。

  “从申报结果看,合肥高新区深科技企业拥有国际首创技术1项、国际领先技术36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37项。与此同时,深科技企业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64件,PCT专利119件,充分构筑了技术壁垒和竞争优势。”合肥高新区科技局科技服务处处长朱骏天介绍说。

  朱骏天表示,深科技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一般基于难以复制、具备高技术壁垒的深度科学发现和关键核心技术。因此,深科技相比于当前的应用科技需要更大量且持续的研发投入、科学家及高端人才的深度参与。在合肥高新区遴选的107家深科技企业中,51.4%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20%以上,其中有19家研发投入占比超100%。61.7%的企业科研人员占比50%以上,有65家企业培养和引进合肥市C类及以上高端人才。

  朱骏天同时表示,深科技创新往往具有彻底的颠覆性,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合肥高新区深科技企业由于其技术优势和行业前景,广受资本青睐,市场认可度较高。107家深科技企业中,57家企业曾获得投资,其中5家企业为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企业为独角兽企业。国盾量子、皖仪科技、欧普康视3家企业成功上市。

  宋道军表示,深科技企业面向未来,其技术重大突破和转化应用往往能够引领产业变革和时代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合肥高新区深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原创性先导产业已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力求抢占发展制高点,使更多的“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实现部分领域产业安全和战略主动。

  宋道军说,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文化自信具有现实必要性。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园区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解决卡脖子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编辑: 朱新水
推荐阅读
2024政务V影响力大会·安徽论坛召开


发布于2024-04-20 13:52:09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