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新华社

  • 2024-10-12 09:42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编者按:最近,“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全国开展,一大批老照片以百姓视角和光影艺术,生动记录时代风云和辉煌成就。我们发起寻访活动,回访老照片中的人物,聆听跨越时空的对话。

  今年75岁的严宏昌,与新中国同岁。这个与村民们拼着身家性命干起“大包干”的庄稼汉,见证了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奋进历程。

  回想起过去的日子,严宏昌直言很苦。“大包干”之前,严宏昌和家人住在茅草房,遇到下雨,屋顶漏水,床铺湿漉漉的,晚上没法睡好觉;穿的衣服破了补、补了破,用作补丁的布料还很难找;一双塑料凉鞋被严宏昌视作宝贝,鞋带断了就用烧红的铁具将其烫软粘好,然后继续穿。

  扒火车外出讨饭曾是贫穷的小岗人最大的营生。年轻的严宏昌想不通,“有手有脚有田的壮劳力,怎么就吃不饱饭”,他不愿意拿个碗去别人家门口要饭。1973年,严宏昌外出闯荡,挖藕、修路、搞建筑,成为“小包工头”。

  穷则思变。为了解决吃饱饭的问题,小岗生产队把在外谋生的“能人”严宏昌请了回来,期待他给队里出主意。“生产队农民出勤不出力,遇上大旱,只有分田到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救活大家。”“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回忆说,“当时那是一条红线。” “1978年冬夜,我们18个农民酝酿了这件史无前例的大事。”严宏昌说,大家提前商量,每家派一个代表,不要说去哪儿,也不要说开会,就像溜门一样,从前头或者后头一个一个到了严立华家,在一纸契约上摁下“红手印”,把田地“分”到各家,搞起“大包干”——“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生产队迎来大丰收。40多年间,在“红手印”感召下,小岗人争当改革先锋,不断开拓创新、勇闯新路,这座乡村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严宏昌亲历了一个普通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时的茅草房已变成了小岗村“当年农家”景点;干净规整的社区和特色民宿排列在改革大道两旁;红色乡村旅游、教育培训、乡村电商产业等全面发展。2023年,小岗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4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

  如今,严宏昌的晚年时光很幸福。平日里,他会逛逛村里的新地标,到学校给学生讲述小岗村的历史,花不少时间阅读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书籍,严宏昌的孩子们以他为榜样,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奋斗着。

  “小岗精神,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严宏昌说,小岗还要继续与时代同频共振,只有改革不止步,老百姓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编辑: 杨杨
推荐阅读
路通了,乡村产业旺了


发布于2025-01-15 07:01:42

新春走基层——情满春运路


发布于2025-01-15 07:01:35

春运启幕


发布于2025-01-15 06:08:1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