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中国妇女报

  • 2019-07-24 05:39
  • 来源: 中国妇女报
  • 作者: 王蓓

  俯瞰金寨县大湾村异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汪能保的新家就在其中。

  每天,扛着农具从自家的二层小楼出门去田间劳作,70岁的安徽金寨县大湾村村民汪能保和老伴张帮若,总会习惯性地往一路之隔破旧的老宅那边看一看。“好啊”,饱经沧桑的老人再说不出其他华丽的词句,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笑,感觉“脚底下更有劲了”。

  汪能保在新中国成立那年出生,与这座位于大别山腹地,走出过数万红军、59位开国将军的“红色”县城共同经历了大半辈子的贫困。而后,儿子意外离世,夫妻俩相继身患重病,几乎挡住了汪能保家跨过“贫困槛”的一切出路。2017年,安徽出台健康脱贫大病“351”和慢性病“180”两大医疗保障政策,老两口又住进了“国家补贴盖起来的”异地搬迁扶贫点,再加上光伏发电、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花销少了,收入多了”的汪能保一家终于在去年如愿摘了“贫困帽”。

  与此同时,村里依靠勤劳的双手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在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时,也已经在金寨县城甚至省会合肥买房置业,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享受城市高品质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

  山里与山外,乡村与城市,脱贫攻坚与创新发展,如今的大湾村,如同一幅安徽加快发展的微缩图,映射出全省上下齐心、干群齐力,统筹优势资源、抢抓改革机遇、协同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安徽,传统农业大省,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以中部欠发达省份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截至2012年,全省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9.1万人,涉及7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0个、省级贫困县11个。比邻江浙,坐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重点高校,却缺乏留住人才的“磁场”。

  现实的困境阻挡不了发展的决心,近年来,富有改革精神的安徽人再次擎起改革大旗,突破老思路,摆脱老套路,一手抓乡村脱贫攻坚、振兴发展,一手抓科技创新、主动融入长三角,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内陆创新发展新高地。

  大湾村这些年的悄然变化,汪能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县里派来了扶贫工作队,“队长是个30岁出头的姑娘,来的时候秀秀气气,雪白干净,说话细声细语,一年下来,又黑又瘦,一说话更像俺村里的闺女”,因为总往汪能保家跑,老两口对这个叫余静的扶贫女干部印象深刻。

  随之,光伏发电设施在起伏的山坡上架起来了,种茶产业发展起来了,路修通了,乡村旅游也把更多的财富带进了山村,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村庄环境越来越美。

  近年来,在安徽,越来越多像余静一样的帮扶干部从省直、市直、县直单位选派到村,抱定“不脱贫不离村”的信念,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越来越多的乡村也拥有了各具特色的华丽转身的脱贫故事。

  截至目前,安徽全省贫困人口已经由2012年底的679.1万人下降到49.9万人,22个贫困县先后退出,2936个贫困村顺利出列。通过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三变”改革,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提前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三年任务,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正逐渐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的乡村“主旋律”。

  与广袤的乡村同步,一场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创新改革试验,也在这片江淮热土上迅速展开。

  事实上,安徽早有科创“基因”。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科技创新工作长足发展,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亦指出:安徽作为科技大省,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下好创新先手棋”的指示要求,安徽提出未来30年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三步走”战略。省政府出台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的实施意见和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政策,部署展开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形成吸引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积聚的“强磁场”。

  几年来,科技创新资源加速积聚,好消息接踵而至: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省备案企业院士工作站269家,引进院士295人次;在全国率先探索的“人才+成果+金融+基地”模式,已吸引500多个科技团队在皖创办公司,转化先进科技成果,两年内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70年奋斗不止。

  如果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业现代化,粮食总产实现“十五连丰”,是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安徽守住的“本职”,那么,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转型发展中的安徽交出的新时代答卷。

编辑: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