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中国妇女报

  • 2024-01-15 09:20
  • 来源: 中国妇女报
  • 作者: 王蓓

  俯瞰繁阳镇缸窑村。

  隆冬时节,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经济开发区内的溜溜果园集团生产线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另一边的包装车间里,一箱箱爆款溜溜梅堆满了各个角落。前进、升降、上货、换挡、卸货……几台运输叉车来回穿梭,忙个不停。

  “政府全力支持,我们仅在繁昌区就有超过2万亩的青梅种植基地。”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十年来,繁昌大力发展青梅全产业链,我们全力打造‘龙头企业+新品种选育科研+苗木基地科学育苗+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衍生出青梅种植、青梅加工、青梅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拓宽了果农们的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繁昌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即“乡村产业优化提升工程”“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乡村改革创新提升工程”,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力打造农业有“干头”、农民有“奔头”、农村有“看头”的和美乡村。

  产业振兴 农民有“奔头”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的技术已趋于成熟,去年的挂果率达到每棵40斤左右,共收获了3万斤到4万斤青梅。”荻港镇梅缘青梅基地负责人吴诚然说。

  同样,在平铺镇寒塘村西冲组,村民许金发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青梅树获得稳产、增产。这两年,他承包的40亩青梅年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

  喜上眉梢的还有村里的妇女。这几年,承包种植青梅果树、在果园工作、到生产线务工……“送”到家门口的创业、就业机会,让她们凭能力、技术鼓起了荷包。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从2011年落地繁昌、年产值不过数百万的小企业,成长为如今集青梅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溜溜果园集团成为该区强村富民的产业引擎。

  尝到了龙头引擎的“甜头”,繁昌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注重提质增效,突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把“土特产”做大做强,品牌化运营。

  改革、探路,也让这片土地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2022年,繁昌在全省率先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出一条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致富的互利共赢新路径。

  通过积极动员村民入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防范化解风险等规范运行,2023年年初,各合作社迎来首个“分红季”。2023年1月16日的繁昌区“双领共富”分红贴息暨2023年繁花“食”锦年货节活动现场,就有25个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进行了分红,总金额达392万多元。

  统计显示,2022年,繁昌区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扶持了集体经济项目26个,新增经济强村12个,积极开展省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盘活闲置宅基地1.5万平方米、闲置农房120宗。

  乡村和美 农村有“看头”

  步入孙村镇梅冲茶山景区,千亩茶园,薄雾笼罩,绿意盎然。放眼望去,一阶阶山梯间云雾缭绕,高低的茶树,连片的茶叶绿色葱葱,飘散着幽香。

  不止梅冲村,在繁昌,这样的和美乡村随处可见。近年来,繁昌区以山水格局为主体,以红色文化为主线,以乡土文化为牵引,打造集“红色文化、生态宜居、乡土风情、旅游休闲、产业创收、风景靓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全面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特色”,通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既拓宽了群众的增收途径,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打造了一个个以“山水繁昌、江南曼谷”为主题的宜居宜游村庄。

  “以前都是臭水沟,现在山是绿的、水是清的,房前屋后都是整整齐齐的,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走进峨山镇东岛村村民程得宽啧啧称赞的村庄,巍然矗立的牌坊、宽阔的柏油马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映入眼帘。漫步村庄小道,茂林修竹,鸟语花香,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

  “得益于美丽乡村提升改造工程,新农村更有‘看头’。”村党总支书记李克文说,“东岛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改造中,既保留了乡村特色风貌,又提升了‘颜值’,传承了文化。坚持文化赋能,我们将古人文化、乡贤文化、自然村的特色文化等进行挖掘整合,提振农民的精气神,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动力足,如今的繁昌,一个个村庄华丽“换装”,如珍珠般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幅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正在广袤的田野间铺陈开来……(记者 王蓓)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路通了,乡村产业旺了


发布于2025-01-15 07:01:42

新春走基层——情满春运路


发布于2025-01-15 07:01:35

春运启幕


发布于2025-01-15 06:08:1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