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社区、访企业,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在江淮大地这片既流淌着深厚历史底蕴,又澎湃着现代活力的沃土之上,感受细致入微、宛若春风的“女性力量”。
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诸多关键维度,她们如春日里烂漫绽放的繁花,馥郁芬芳,她们以英姿勃发的巾帼之力,为安徽阔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绘就浓墨重彩、熠熠生辉的篇章,构筑起一道别具魅力的亮丽风景。
“红马甲”助力,政务服务“升温”
11月7日,踏入安徽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往昔人头攒动、长队蜿蜒的景象已然不见,宽敞明亮的大厅秩序井然。市民们轻车熟路地来到“政民通·马上办”终端前,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指尖轻点屏幕,选定所需办理事项,再配合刷脸核验身份,相关证明材料便一键提交,同步抵达窗口工作人员处,业务办理即可高效完成。
“如今办事,真正做到了‘只进一次门,只刷一次脸,诸事皆可办’。” 马鞍山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徐君笑意盈盈地向记者介绍道,话语间满是对办事效率飞跃提升的自豪与欣慰。
此时的办事大厅之中,身着“红马甲”的巾帼志愿者如一簇簇灵动的火焰,穿梭忙碌于各个角落。她们或是搀扶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全程贴心陪伴协助办理业务;或是耐心地为那些对智能系统稍显陌生的群众答疑解惑、手把手指导操作。
“好多老人不太会操作系统,还有些人一年到头也就来办一两次事儿,即便学了操作方法,转头也容易忘。我们为他们提供全程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也让流程化的政务服务更有温度。”正在忙碌的巾帼志愿者陈琳告诉记者。
记者在安徽多地采访中注意到,在很多公共服务区域,“红马甲”已是“标配”。
“她们每一次细致入微的服务,都让市民在感受便捷之外,提升了办事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徐君笑着说。
就业帮扶“架桥”,铺就幸福之路
11月8日,铜陵市铜官区幸福社区内热闹非凡,一场招聘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现场人头攒动,求职者们将一个个展位围得水泄不通,目光急切而又充满期待地在招聘信息展板上搜寻心仪岗位。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碰上这么一场招聘会,好几家企业扎堆招人,省得咱东奔西跑了,真是太方便啦!”一位前来应聘的女大学生难掩兴奋,向记者分享着内心的喜悦。
铜陵市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援助科科长程鑫昊介绍,两年多来,进驻“智慧就业”平台的企业,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1.44万家,已促成就业1.5万人。
据了解,该社区与辖区企业密切合作,搭建“三公里”就业圈平台,服务居民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不仅如此,还开展智慧就业平台试点,打通“最后一公里”,力求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稳稳捧起 “饭碗”,畅享生活的便捷与幸福。
“从在平台登记信息,到接到面试通知,再到成功被录用,满打满算也就10天时间,特别快!”幸福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娄吉梅脸上洋溢着笑容。
三十出头的娄吉梅曾是一位全职妈妈,等孩子上了小学,她期待重返职场却又担心跟社会脱节太久,忐忑之际,在社区工作者的引导下,她在“三公里”就业圈平台投出简历,很快便收获了录用通知。“在家门口上班,既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又方便照顾家庭,特别满意。”
“无论是年事稍长的居民,还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只要有就业需求,我们都一视同仁,全力帮扶。除了线上平台助力,线下招聘会也是我们的‘重头戏’,积极推荐大家上岗就业。”向记者介绍社区的这套就业帮扶“组合拳”时,铜陵市铜官区幸福社区工作者荣艳如数家珍、激情满满。
文化传承“续脉”,浸润古韵新香
安徽黄山市,是一片浸润在悠悠茶香中的土地。作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与祁门红茶的原产地,这里饮茶之风已传承千载,古韵悠长。
而今,创新的茶品制作工艺与契合年轻人时尚品位的饮茶新方式,恰似一股清泉,为传统茶叶消费市场注入不竭动力,引得众多年轻人纷纷侧目,欣然投身茶文化的研习传承之旅。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上下绵延数千年,在传承之路上,我期许有更多年轻人钟情于这份古韵茶香。身为茶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我深感责任在肩,希望能在年轻一代中培育出更多茶文化的拥趸,为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添柴加薪。”黄山德茗舍茶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汪荪满怀希望。
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丽彦,是汪荪的学生,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平猴魁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茶艺培训师。“我出生在猴魁世家,自小就受到茶文化的熏陶,热衷学习茶叶制作与栽培技术,大学毕业后便返乡投身其中,为了推广茶文化,我一直在修习茶艺,如今还在做一些社会化服务,指导企业职工开展茶艺培训与推广,希望能将这份茶香传递得更远更广。” 方丽彦用数年如一日对茶艺传承的坚持与热爱,传递古韵新香。
从皖南到皖北,安徽广大女性正以赤诚之心、躬身付出,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浪潮之中。从社区服务、创新创业到文化传承,“她力量”赋能增彩,绘就精彩华章。(记者 王蓓 见习记者 刘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