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2019-09-27 09:02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顾继月 郑强强 戴芰荷 杨中忠

  中安在线、安徽文明网、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乡风文明美在山清水秀,更美在与众不同。在群山连绵的皖南山区,有这样一些“宝藏村镇”,他们或有着历史文化的追溯,或自发推进乡风文明,或将好家风家训弘扬至村里每个角落……每一村每一馆都藏纳着文明新风的语言,诉说着移风易俗的故事,表达着乡风文明的投影和叠加。这里就是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

  好党风引领好民风 德政文化的昭潭实践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代模范官员海瑞的历史,没有想到这么震撼,以后还要多带孩子过来看看。”近期,在东至县昭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来自省城合肥的游客王先生参观后动情说道。

  沿着千年历史文化叶脉,昭潭镇依旧在现代社会闪耀光芒。多年来,昭潭镇充分挖掘自身德政文化特色,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积极性,招募老中青志愿者,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利用村内场馆,开展多种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记录历史、展示文化、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德政文化潜移默化改变了村民,美化了村庄,处处绽放别样之美。

东至县昭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为传播好声音、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主阵地。

  过去,每每谈起村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昭潭不少村民总是不约而同想起好烟好酒、大鱼大肉、兴师动众,一场喜宴办下来只能用“折腾不起”“苦不堪言”来形容。如今,昭潭家家户户兴起了移风易俗热潮。办酒宴直接找红白理事会登记日期,婚丧嫁娶有啥不能弄的找乡风文明志愿者,清明能不能放鞭炮要听一听环保志愿者意见,文化演出没有老师就请志愿者牵线搭桥……闪亮的红袖章成为村里的一张名片,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走出家门发挥热心肠,操心着村里的大小事儿。在外务工的村民少了,回家创业的村民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摆酒的人多了。群众需求满足了,精神生活品质也提高了。

昭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立志愿服务登记台

  昭潭镇黄公平是该镇文明乡风的力倡者,也是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多年在外创业,黄公平深知振兴乡村发展推动乡风文明任重道远。早在2017年,他就牵头邀请镇上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的人成立红白理事会,在镇政府支持下试水“限菜令”,并于当年正月举办一场乔迁喜宴。

  赴宴宾客发现,一桌仅有九个菜,白酒很普通。一台黄梅戏听下来,一声烟花炮竹也没听到。羊肉火锅、牛肉火锅、三鲜火锅、扇贝、基围虾、冷盘等本土“硬菜”一个都不少,一桌才三五百块。礼金规定不得超过100元,多给都不要。黄公平的喜宴迅速成为村里的一股清流,村民们纷纷打听效仿。

昭潭镇实行红白喜事“限菜令”,一桌最多9个菜。此举改变了原先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

  两年来,在黄公平等老党员老乡贤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移风易俗的行动中来。烟花炮竹燃放越来越少,人情压力也逐渐减轻,民风淳朴的乡间掀起了节俭办事的文明之风。

  记者深入昭潭采访时发现,美好乡村的画面扑面而来:村道平坦整洁,家风家训呈现于墙面,徽派风格的琉璃瓦,庭院阁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草芬芳。

  这些年,不论是环境整治,还是移风易俗,亦或是乡风文明,都得益于这些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共同努力。昭潭镇党委书记方国民表示,昭潭一直有德政文化传统并延伸至今。镇上一直重视榜样力量,发挥党员精神。实践证明,德政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昭潭人,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支撑。可以说,好党风带动了全镇的文明乡风。

  好民风培育好家风 美丽香隅“内外兼修”

  在东至县香隅镇,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漕东村。这里曾因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如今的村容面貌已经被“洁富美”刷新。

  令村民感慨最大的就是流经该村的漕东河荒滩改造工程。这里曾因河水长期冲刷形成一片荒滩,成为了垃圾集散地。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两委保留荒滩上的古木、竹林,依地势砌了挡水墙,修建了村民文化广场。

东至县香隅镇漕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政策理论“微宣讲”活动。

  采访间隙,时至傍晚,夕阳西下,吃过晚饭的姜大娘口吹银哨,领着队员们迈着欢快的步点,来到文化广场,熟练地摆起手中的折扇,跟着节奏跳起了广场舞。广场边上,一块巨大显示屏放映着新电影。孩子们围坐石凳观影玩耍,老人们健身娱乐。晚霞映红了大家的笑脸,天地山水间仿佛浑然融为一体,瞬间绘就出一幅新时代美好乡村画卷。

  “过去许多人都讲农村脏乱差,垃圾满天飞,现在不一样啦!”漕东村村委会主任陈华峰告诉记者,漕东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民风淳朴。且有铜九铁路、济广高速、东九高速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近年来,村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以“和美”文化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将漕东村建设为香隅镇乃至东至经开区的后花园。

香隅镇漕东村村民志愿者自发组织清理白色垃圾美化环境志愿活动

  近期以来,该村新建了文化中心2300平方米;打造文化公园1处,占地面积30亩;村内12000平方米主干道全部硬化,主干道亮化,安装路灯67盏;改造3口水井,196户全部通自来水;设置垃圾桶40个,清理垃圾210吨;改造水冲式厕所163户,建设公厕1座。一大批居民陆续迁入新居,村级图书馆、卫生室、信息共享室相继建成。

  此外,村里结合实际,绘制了文化宣传长廊,组建了腰鼓、广场舞、黄梅戏等文化娱乐队伍。制定了“清洁家园”村民公约,引导村民自觉爱护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平安家庭”、“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

  记者不禁追问,陈书记,这么多的文化馆、文化公园的钱都从哪里来?陈华锋将记者带到了“义门陈氏家风家训馆”,抬头可见两面捐款墙:陈永新捐10万元、杨国杰捐3万元、陈学铭捐石狮子一对……这10万元到几十元不等,加在一起也有100多万,几乎家家户户都奉献了钱和力。而在家风馆,这一笔笔捐款就像一盏明灯,时刻指引着全村前行的道路。

漕东村村居文化墙。

  香隅镇相关负责人说,这几年,镇上发掘扎根农村的致富“能人”、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等不同类型的“新乡贤”,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把从乡村中走出去的人才精英请回来。这些乡贤、能人用经验、学识、专长、技艺反哺漕东,并把创业心理和人生感悟带回了家乡,增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邻里之间的小矛盾也随之化解。

  在很多人心中,故乡都寄托着自己最柔软的乡愁。看到村里有的地方缺点啥,陈永新总是自掏腰包购买进行安装。“村子一天一个样地变化着,我们打心眼里高兴,生活习惯也随着环境变美而改变。”陈永新如此感慨。

  文明实践促进乡风文明 基层实践有热闹有内涵

  在皖赣交界的泥溪镇元潘村,有一个隐藏在深山里的千年古村落,驱车前往学馆的这一路,青瓦粉墙,庭树葳蕤。村里有一处袁家山学馆,采访当日恰逢开馆,正厅悬挂有孔夫子的画像,上书“万世师表”。站在学馆里,慢慢体味先贤的诗句,仿佛打开一卷漫长的经书,打开层层折叠的光阴。

2017年底复建开馆的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袁家山学馆,已成为当地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课堂和阵地。
袁家山学馆内,10余位小学生身着汉服,接受尊师崇礼的启蒙教育。

  如今,像泥溪镇元潘村袁家山学馆这样的文化馆在东至处处可见。记者从该县文明办获悉,今年以来,该县着力打造彰显地方底蕴的“优良家风代代传”家风传承项目品牌,认真梳理木塔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内涵,提炼总结8个家族好家风好家训,建成东至木塔红军纪念馆、红色家风文化展示馆等。同时,整合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党校、道德讲堂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周末大讲堂”理论宣讲阵地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香隅镇漕东庞村文化中心、木塔乡大田村祝家文化活动中心、东至木塔红军纪念馆、东至周氏家风馆、胜利镇江心村民族融合文化园等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获评池州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香隅庞村家风家训馆和文化礼堂“和谐堂”。

  东至县委书记李明月表示,家风家训的挖掘、推广,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聚族而居的乡村文化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东至县始终坚持用群众语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宣讲活动活起来,百姓生活乐起来,让文明实践既有热闹更有内涵,实现让文明生根,让实践生动的目的。(记者 顾继月 郑强强 戴芰荷 杨中忠)

编辑: 
推荐阅读
合肥沪汉蓉桥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发布于2024-04-20 22:35:34

2024政务V影响力大会·安徽论坛召开


发布于2024-04-20 13:52:09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