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李菁菁
今日8时09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有民谚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就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立秋只是进入名义上的秋天,气象学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降到22摄氏度以下作为秋季开始,按这个标准,我国很少有地方会在立秋时马上进入真正的秋季。今年的立秋刚好在中伏和末伏内,各地多少还会热上一段时间。至于会热多久,要看气象因素及其变化。好在毕竟已经立秋,大暑节气期间的那种热会逐渐变成午热与早晚凉爽相伴的情形。
【立秋三候】
凉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白露降:后五日“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寒蝉鸣:再五日“寒蝉鸣”。“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立秋习俗】
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立秋养生】
立秋后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做到“五调”。
精神调养:秋季内应于肺,立秋后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心情舒畅,肺气自壮。
起居调养: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天气转凉,还应及时增添衣服,体弱的老人和儿童,尤应注意。
饮食调养:秋燥易伤津液,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不吃生冷,应适当多吃一点酸味果蔬以滋阴润肺为佳。“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立秋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百合、山药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运动调养:立秋后,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以强身健体。
进补调养:立秋一到,气候转凉,但仍有秋老虎肆虐,容易使人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也有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建议到医院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进补调养。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