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记者调查

  • 2020-06-18 00:07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吴洋 刘玉才 严鹏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56岁的张继勇是六安市霍邱县临水镇张楼村的村民。上个月,他将旱稻的稻种种下,准备大干一场,期盼金秋有个好收成。可不成想,如今他的十几亩田地却变成了一片片水塘。

  与张继勇的遭遇相似,张楼村还有10多家农户共近30亩的旱稻田被水浸泡着。6月15日,该村多名农户联系本网24小时新闻热线18096665668称,因镇上新建的芡实基地阻断了原来的排水系统,新修的排水渠设计不合理,导致农户旱稻田里齐膝深的积水迟迟无法排掉,成片的稻田变成了水塘。

村民徐传锋从自家旱稻田边无奈地走过

  目击:数十亩稻田变水塘积水过膝稻种泡烂

  连日来,六安市霍邱县迎来梅雨天气。每当看到浸泡在雨水中的旱稻稻种,该县临水镇张楼村村民张继勇的心情沉重。这些稻种是他一个月前种下的,那时他还盼着金秋能有好收成。

  临水镇张楼村位于霍邱县西北部,地势低洼。6月15日下午,在张楼村,记者跟随张继勇步行3里地,来到一片片“水塘”前。“上个月,这些‘水塘’还是充满希望的旱稻田。”顺着张继勇的手势,记者放眼望去,原先村民们耕作的数十亩旱稻田,已被淹成了一块块水塘。涉足其中,水深过膝。

  “旱稻种子浸泡在水中已经大半个月了,早就泡烂了。”与张继勇的遭遇类似,村民徐传锋的4亩旱稻田也遭遇了水灾。“平均一亩地的投入有一千多元。除了老张家,我们村还里面有10多户,近30亩旱稻田里的水排不出来,你想想这损失有多大?”徐传锋说。

临水镇张楼村,大片旱稻田被淹变水塘

  调查:新建的排水渠有些“小肚鸡肠”

  村民们说,旱稻田地已积水半个月之久,在积水之初,并不只因天气造成。

  “村子地势低洼,村北头的排灌站晚上没人看管,站里的很多水漏到了地里。”张继勇说,后来,几场雨下来,他和村民们发现,旱稻田北侧有片近千亩的芡实基地阻断了村子原有的排水渠。

  “去年没搞芡实基地之前,那片近千亩地上种的也是旱稻。”张继勇称,张楼村地势低洼,东西两头高,每年田地的积水都会有,但村里每个生产队的田地里都会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排水渠,“田地里的积水会顺着各自渠道,流向村北方向的堰渠中。”

临水镇张楼村,大片旱稻田变水塘,尽快排水成了居民最大的念想

  在现场,一个个高近两米、长约三公里的土坝将芡实基地和旱稻田阻隔。居民们称,在今年上半年,因为芡实基地南侧的土坝堵住了村内数条南北向的排水渠,生产队因此没了排水渠道。加之此地是“锅底子”,高处水都朝洼处流,“稻田水灾”进一步加剧。

  在分隔芡实基地和旱稻田地的土坝南侧,记者看到了一条新建的排水渠,水渠不深,宽度较窄,仅两米有余,沿东西走向延展了上千米。在水渠西侧尽头,还停放着挖掘机。

  村民们说,这条排水渠是近一周多来,为缓解稻田排水难的现状,镇里派人新建的。“但新建的排水渠体量与原先生产队的单条排水渠相差不大,加之地形特殊,排水效果很不好。”村民张先生认为,“排水渠虽小,但事关民生,乡镇政府应该重视起来认真搞。”

  记者现场看到,这条东西走向的排水渠的确有些“小肚鸡肠”,排水渠建设初具规模,但旱稻田里的积水仍大片的存在,尚未起到排水的效果。

  “我们目前的诉求是希望乡镇想方设法建设好张楼村的旱稻田地里的排水渠道,别搞‘面子工程’。同时,镇里也应该对我们的稻种损失有个说法。”多位村民呼吁。

临水镇张楼村,大片旱稻田变水塘

  进展:乡镇组织人力拓宽拓深排水渠

  6月15日15时许,记者在张楼村见到了霍邱县临水镇党委副书记屠彦龙。屠彦龙介绍,村里今年兴办芡实基地是发展特色产业的需要,乡镇政府打算以能人带动的形式,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但在这一过程中,给一些村民劳作造成的不便和烦恼,乡镇府目前在积极寻求解决中。”屠彦龙说。

  “目前,乡镇基层干部正投身一线查灾排涝,我们还在土坝以南、沿东西方向新建了一条排水渠。”屠彦龙称,针对目前村民的诉求,乡镇府下一步会征求水利测算部门的意见,尽可能将新水渠拓宽拓深。“相信经过努力,村民旱稻田里的积水能够畅通无阻,尽快排掉。”

临水镇张楼村,旱稻田变水塘面积有四十多亩

  “在明年,我们将做好‘一路一渠’排涝工作,尽量满足村民们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屠彦龙还表示,对于村民的损失,镇政府在今年秋天将对受损失的农户进行逐户评估,“届时,稻苗也好,稻种也好。评估一结束,我们会负责到底。”(实习生 孙广琦 记者 吴洋 刘玉才 严鹏)

编辑: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