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倾洒麦田,翠绿的麦苗泛着点点金光。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农技站站长李德福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小麦冬管工作,分苗情、杂草的种类,开展化学除草。
黝黑的脸庞,瘦弱的身材,与同龄人相比,时间在他身上留下太多印迹。自打1985年毕业,李德福就怀着对农业的满腔热情,来到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农技站,三十二年如一日,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广大农民一起,躬耕、收获。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李德福告诉记者,今年立春早,虽然整体苗情长势较好,但“弱苗”现象依然存在,要强化肥水调控,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并抓住气温逐渐回暖的有利时机,早施返青肥、早浇返青水,促进麦苗早分蘖、多分蘖。
农业技术推广,必须直抵农户手头、心头。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李德福冒着严寒,进村入户,手把手教农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以前大家‘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土壤施肥没区别。 ”针对不同地块土质情况,李德福推荐精确的施肥品种、时间、配方和方式,缺啥补啥、啥时缺啥时补,一亩地至少节省10斤化肥。
“一亩地省10斤,俺这1000亩就省1万斤,这又能省下不少钱了。 ”种粮大户王文兰开心地算起了施肥这笔账。他说,不光节省种粮成本,还懂得了施肥技术,知道测土配肥的具体方法。 “没成想,俺这庄稼汉也成为半个‘土专家’,这多亏了李站长! ”王文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信息时代,手机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渠道。李德福手机里存了2400多个农户联系方式,按照种植类别、年龄层次、接受程度分成十几个不同组别。每到种植关键节点,他就会发送短信给有需要的农户,提醒他们施肥、打药、防治病虫害。慢慢地,农户们形成习惯,按照李站长的“种植周期”劳作,其他时间自己自由支配,节省了大量时间。
“虽然人在外地,但靠李站长的‘种粮热线’对家里庄稼长势了如指掌,从不耽误农事。 ”常年在外务工的张士陆说。
从种子培育、秧苗栽培、再到植保检疫和秸秆还田……李德福的身影,贯穿农业生产的整个周期。30多年来,李德福足迹遍布贺疃镇39个村的田间地头,为全镇7万亩耕地提供全方位农技服务。在他指导下,贺疃镇每年两季小麦增产1400万斤,增加的产量相当于多出5000亩高产田。他还先后发表论文1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6项,并荣获“全国最美农技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去年11月,李德福被中央文明办评为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记者 柳文)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