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完善救急难机制 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请尽快准备好临时救助资料,我们来为何某申请临时救助,同时,准备好其他资料,按照低保评定程序,做好低保申请评定。”宿松县千岭乡民政办负责人在得知失踪十几年的何某即将被县救助站送回家时,立即和村民政工作人员一起对何某进行妥善安置。何某为该乡张庙村人,早年失踪,无任何直系亲属,今年被义乌救助站发现并送回宿松,乡村积极主动作为,与各有关部门对接,为其办理户籍、医保和社会救助。
为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近期,千岭乡积极探索和完善“救急难”机制,多举措发力发挥好“救急难”功效,努力提升社会救助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明确“救急难”工作启动机制。制定乡临时救助实施细则,明确救助的基本原则、认定的条件、救助的范围、救助的标准、申请审核审批的程序等,强化了临时救助制度在“救急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建立“救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结合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工作,乡村联动,建立困难群众联系帮扶机制,及时搜集、核实乡域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或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提醒、帮助其提出救助申请并协助落实,做到早发现、早救助。
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协作机制。依托政务服务大厅打造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在接到救助申请事项后,及时受理或转办,着力打造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绿色通道。
目前,2020年度千岭乡共发放乡级临时困难救助备用金5.2万元,帮助39个困难家庭解决困难。(通讯员但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