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宿州市政府新闻办在市规划馆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宿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赵泽华,市生态环境局土壤与固体废物管理科科长王红梅到会,向大家介绍2024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工作推进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今年以来,宿州市紧紧围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坚持“市级统筹、县级协调、乡镇配合、村级落实”四级贯通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四个一”举措,高位推进、统筹调度、科学管理,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全市89个试点水体工程全部完工,正逐一进行验收。
总体情况
2022年6月,宿州市入选全国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名单,宿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总投资4.2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地方财政资金2.28亿元,采用EPC+O总承包模式。项目覆盖埇桥区、萧县、灵璧县和泗县33个乡镇(街道)、61个行政村,涉及全市89个农村黑臭水体,水域面积83.49万m2。根据水体污染成因及特点,主要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性治理举措。其中,控源截污方面: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备113座,一体化提升泵站3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4800余套,配套污水收集管网300余公里;内源治理方面:经检测确定无污染风险的黑臭水体底泥采取干式清淤,清淤后的底泥通过自然干化,主要用于园林绿地用土等资源化利用,底泥清淤共约40万m3;生态修复方面:根据水体行洪排涝、蓄水灌溉、生态休闲等功能,采取水体边坡整治、建设生态拦截带等措施,同时种植水生植物约15万m²。
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盘棋”抓统筹。成立宿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领导包保联系和月调度工作机制,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工作进展,每月现场开展调研。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要点,制发《宿州市农村净水攻坚行动方案》,科学规划治理顺序、明确治理措施,实行台账化管理、分级式治理。
“一张网”抓排查。创新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监测,累计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线索近万条。依据卫星遥感监测提供的线索,以乡镇政府驻地、农村居民居住地周边河塘沟渠为重点,组织开展多轮次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同步开展污染溯源分析,科学制定“一水一策”整治实施方案。同时,充分发动群众,有效发挥社会监督及公众参与作用,广泛征集农村黑臭水体线索。
“一体化”抓治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统筹考虑“岸上-岸边-水体-底泥”治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减少污染物,内源治理、清淤疏浚,修复生态、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连通水系、促进水体循环”等方式,有效推动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水体黑臭问题。按照“五治两清一连通”治理要求,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同生活污水整治、垃圾治理、农村水系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紧密衔接推进,有效实现精准施策、系统治理、多元共治。
“一杆子”抓落实。构建“市级统筹、县级协调、乡镇配合、村级落实”的四级贯通联动工作格局,建立接户管网“一户一档”,实施“市、县、镇、村、户”“五联签”,全力打通污水收集最难一环,确保截污到位、污水纳管。大力推行“EPC+O”总承包模式,建立长效运维管理机制,确保水体“长治久清”。试点项目的有效实施,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提升:通过以用促治,对水体进行综合利用,发展水产养殖,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村水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直接受益人口26.1万人,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可实现年削减 CODCr658.2吨、年削减氨氮70.9吨、年削减总磷0.56吨的良好生态效益。
下一步打算
加强典型案例提炼。市生态环境局将认真结合试点项目建设实际情况,从治理思路、技术路线、治理措施、质量监管、村民参与、特色亮点等方面,加强典型案例提炼,总结试点经验,借鉴典型案例指导开展后续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水体巡查和保洁制度、污染治理设施管护制度、村民参与社会监督及信息公开等制度机制,积极推动河湖长制向村级延伸,充分发挥黑臭水体治理监管平台作用,用制度机制倒逼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巩固。
高效推动项目验收。持续严格管控,保障工程质量,加快对已完成治理任务的水体工程开展成效评估和项目验收工作。同时加强水质监测,及时通报、加密调度,防止治理反弹。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