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长卷中,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社会齐心协力,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在这其中,有一批有情怀、有抱负的外出致富者,积极返乡投身扶贫事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资金有视野、能吃苦能攻坚,他们返乡争当新农人,是农村产业兴旺的一股重要力量。灵璧县朱集乡红旗村张计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不曾涉足规模农业的“门外汉”,到菌菇种植行业内的“佼佼者”。短短几年时间,他便完成了从“包工头”到“蘑菇大王”的华丽转变。如今,44岁的张计准不仅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共同致富,实现了人生价值。
岁末年初,走进灵璧县朱集乡红旗村润泽源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只见4排16个白色高标准菇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照耀下给冬日里墨绿的田野增添了几分高雅。棚里,一个个戴着“帽子”的小白菇悄悄地探出了头,五六个菇农正在采摘。她们动作娴熟,往下一摁,再轻轻一扭,小小的双孢菇就脱离了菇床,放到了篮子里。
“现在市场行情比较好,蘑菇比较“抢手”,每天采摘的双孢菇有2000多斤,刚采摘下来就被客商拉走,销售收入7000多元。早些时候16个菇棚最高峰时每天可采摘蘑菇10吨左右,远销上海、苏州、常州、温州、海门等地,收入十分可观”张计准高兴地介绍到。
说起如何返乡创业种植蘑菇,温文尔雅的张计准扶了扶眼镜,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前些年在苏州务工,带一班人在建筑工地干活,虽然挣了一些钱,但是长久漂泊在外,终究没有归属感。加上如今乡村振兴,家乡政策好,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为创业提供了条件。”张计准感慨。
1995年,怀揣致富梦的张计准选择到令人向往的北京打工。打了两年工回家结婚后,为了照顾家庭,张计准决定不再外出,先后办起了养鸡场和养猪场。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加之养殖市场行情低迷,最后以失败告终,还欠外债一万多元。2001年,张计准南下苏州打工,凭借勤劳苦干,瞅准机会自己成立建筑工程队,当上了老板。
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线总是在家乡系着。“苏州虽好,却不是我梦想的地方,我的根在家乡”,张计准充满深情地说。
2017年底,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张计准毅然放弃小有成就的他乡事业,返乡创业发展。发展食用菌种植,他做足了“功课”。他先后赴河南夏邑、福建福州、江苏睢宁等地食用菌公司考察学习技术,虚心向市、县农业专家请教。还没日没夜的泡在大棚内,给双孢菇保暖、通风。后又成立科技攻关小组,为研发推广食用菌打下坚实基础。
2018年,经过紧张筹备,占地40亩的润泽源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正式建立。先期建设的八个大棚投资120万元,于2019年6月建成投产;后期建设的八个钢构大棚投资310万元,于2020年8月建成投产。包括附属设施70万元,总投资500余万元。
“这两年种植蘑菇效益很好,大棚一平方能出菇30—40斤。价格也不错,平均每斤3.5元左右。综合来看一个大棚能赚10万元,除掉工人工资和开支能赚到5万;另外巧补时间空档发展草菇种植,每棚也能赚到5万元,一年两茬双孢菇和草菇能赚到10万元,还是相当不错的”。张计准扳着指头算起了收入账。
“目前在我公司务工的群众有40多人,其中贫困户18人,每月工资2000余元,一年收入2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张计准说。
来自红旗村亢家组贫困户亢敏高兴地说:“俺在大棚里面干活,不光一个月能有2000多块钱工资收入,另外俺家土地也入股到公司,每年还有一万元的收入呢。张老板人好实在,主动创业带领乡亲们致富,非常不错”。
张计准带头致富后不忘乡亲,积极反哺家乡,热心公益回报社会。2019年春节前,为丰富活跃红旗村群众文化生活,他向“乡村春晚”捐款3000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计准积极向疫情防控一线捐赠方便面、绿茶等价值5000元的物资;2020年10月,向朱集乡第七个全国“扶贫日”捐款3000元,彰显了人间大爱和高尚情怀。(马东义 焦明仁)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