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调抑扬顿挫,唱腔婉转轻缓。近日,在萧县文化馆,一支渔鼓道情表演队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
渔鼓道情是萧县古老的曲艺形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最初源于道教的歌谣,后与当地民歌、俚曲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清代末年,萧县渔鼓道情已形成独特的流派,以“寒腔”和“花腔”为主要唱腔,曲调丰富多样。
渔鼓道情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艺人通常使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制成渔鼓,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边唱边伴奏。其曲目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丁香刻木》《郭巨埋儿》《王祥卧冰》等,既贴近生活,又蕴含忠孝节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2011年,渔鼓道情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萧县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县文化馆成立了渔鼓道情表演队,并积极推动渔鼓道情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渔鼓道情还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新编曲目《唱唱我们的小康生活》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展演上亮相,并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然而,渔鼓道情在传承上也面临传承人老龄化等挑战。为此,萧县通过戏曲进校园和数字化保护等措施,努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现年56岁的杜明英是渔鼓道情表演队队员。“小时候看渔鼓道情表演,就觉得它曲调优美,表演形式独特”,杜明英说,现在退休在家,跟一些老姐妹组成渔鼓道情表演队,不仅能丰富老年生活,还可以为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县文化馆馆长周光明表示,未来,该馆将继续探索渔鼓道情的创新表达方式,结合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 刘鸿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