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宿州 > 文化旅游

中安在线   2022-07-28 11:13:32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程兆   编辑:贾良月

  在宿州市泗县,有一段长达28.1公里、依然保持着原始历史风貌的水道,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连接起了黄河与淮河,写下了我国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北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宿州通济渠泗县段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皖北大地第一次有了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安徽的世界遗产呈现“南黄山北运河”的格局。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安徽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

  念,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陆续建设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掘展示工程、隋唐运河古镇、运河森林公园、滨河景观带等一系列重点项目。

  大运河沿线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的柳孜运河遗址入选 “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内出土的宋代河堤、虹桥遗址、木质沉船等重要遗迹,是我国隋唐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址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涵盖了隋唐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瓷器最多,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见证着当时运河漕运、商旅活动的繁盛,为了解和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通济渠的开凿、漕运的兴盛,让埇桥成为“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重镇。1987年,埇桥遗址在宿州大隅口西侧被发现并就地保护;1995年出土的唐代蕲县界碑,标注了宿州至周边州郡的距离。不同时期的考古发掘,见证着宿州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底蕴。宿州市博物馆“汴水咽喉”展厅陈列的船板、陶器、瓷器、古钱币等运河文物,令人联想到当年“桨声灯影,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宿州至江苏宿迁泗洪境内开挖了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基本与古汴河平行,被命名为新汴河。多年来,新汴河发挥着排洪、灌溉和航运等作用,造福着沿岸人民。

  泗县博物馆内,出土文物“运河石兽”的背后是祖孙四代守护的故事。这件石兽原是立在东八里桥桥头的镇水神兽,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文物遭到破坏。老中医崔孟铭把被推到河里的石兽秘密埋藏起来,并叮嘱儿孙好好保护它。此后几十年时间里,崔家四代人精心守护石兽。 2018年4月29日,崔家人将运河石兽移交给泗县博物馆,使其得以再现昔日风采。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利用,泗县立足发展运河产业,延续运河文脉,泗州戏、遗址公园、古汴廊桥等文化资源串珠成线,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隋唐古韵、运河气质的泗州新城。

  历史长河,桨声和渔火;今日两岸,绿树映清波。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正用自己特有的“活”的方式记录和讲述着中国运河文化的前世今生。(记者 程兆 文/图)

  淮北市隋唐运河古镇入列 “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中北岸河堤坡处的木岸遗迹。该遗址自2021年8月18日开工发掘,历时5个月,清理出完整的两岸河堤、河道、木岸狭河遗迹、船底摩擦河底痕迹、脚印和沟槽遗迹。

  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的柳孜运河遗址,是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泗县博物馆内陈列的反映运河商贸往来繁荣景象的沙盘模型。

  泗县博物馆展示的从运河出土的青花瓷器。泗县段“活运河”从隋唐一直沿用到明清,通漕一千多年来,对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泗县境内与新濉河交汇的隋唐大运河(左)是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

  泗县泗州戏演员在表演《清官何诚疏运河》。明正统三年,何诚奉调到虹县(泗县古称)任县令,他疏通运河畅通水道,整顿吏治奖廉惩贪,被城乡父老称为“何青天”。

  泗县将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隋唐古韵、运河气质的泗州新城。

  濉溪柳孜大运河遗址出土的北岸桥墩。1999年,在淮北市濉溪县泗永路柳孜集段施工现场,发现了8艘唐代沉船以及石质码头遗址和部分运河河床,证明了柳孜曾是汴河岸边的重镇。

  宿州市博物馆内展示的宋代运河古船船板。

  宿州市木牌坊十字路口,通济渠遗址发掘时出土的宋代木质货船场景。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