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宿州 > 县区·乡镇 > 灵璧

中安在线   2022-01-26 09:53:20   来源:掌握宿州APP    作者:宋户户 刘志   编辑:贾良月

  2021年以来,灵璧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持不懈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扎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切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

  隆冬时节,走进灵璧县杨疃镇一里王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座座食用菌大棚如雨后春笋,一株株菌菇茂盛生长,生气勃勃,人们正忙着收获、装箱、上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过去的一里王村,人们都是忙完了传统农活就外出打工,村级没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如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是摆在当初一里王村党总支书记张凯面前最大的难题。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凯到河南旅游,看到当地发展双孢菇食用菌大棚,心里当时就有了引进食用菌种植的想法。

  灵璧县杨疃镇一里王村党总支书记张凯:“我感觉这个想法可行,老家有大片农田、大量的食用菌基料和许多闲置的劳动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正合适当地环境。我就带着这个想法,找到当地食用菌种植户,向他们咨询了解这个是否可行。他们听了我的介绍,认为我们家乡种植食用菌条件是非常成熟的,鼓励我这样做下去。”

  得到当地食用菌协会的肯定答复后,张凯回来后,立即召开村”两委”会议,将自己的想法征询村两委意见。可是事情远没有张凯想象的那么简单,村“两委”5个干部,有4人不支持。

  就这样,张凯个人出资45万元,在自家的地里先行建起了10个常规大棚,尝试着发展食用菌种植。没有技术,他就从河南请来了师傅,吃住在工地,专心指导。从建棚、种植、管理、收获到销售,全流程参与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凯的精心打理下,当年食用菌大棚就纯赚了50万元。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的他,注册成立了灵璧县农丰农业家庭农场,第二年扩建大棚到35个。看到张凯赚钱了,村两委转变了看法,村民们也主动找上门要求发展食用菌种植。张凯一方面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全盘托出,另一方面支持村两委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就这样食用菌产业在一里王村落了户生了根。

  为了发挥规模效益,2019年,张凯带领村两委,组织全村菇农成立了一里王村食用菌种植协会,自己出任会长,由协会出资聘请技术员对全村的菇农实行统一指导、统一销售。同时村两委流转村民土地,组建起一里王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向规模化发展要效益。如今,一里王村,共建起了食用菌大棚75个。每年双孢菇收获季节,日产菇20吨,吸引客户主动上门收购,为菇农节省了运输销售成本。与此同时,村级食用菌种植基地,还为当地脱贫群众提供长期务工岗位。目前,基地有长期工50多个,其中脱贫户32个,他们每人每月工资1800多元。农忙季节基地每天使用零工高达到100个,零工每人每天工资70元。在基地干活,脱贫户每年人均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每年基地还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在张凯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现在一里王村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协会,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大市场和小农户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销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同时,张凯自己的农丰农业家庭农场,还与一里王村20多户脱贫户签订了入股经营协议,采用“家庭农场+产业基地+脱贫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参股合作、本金保底、固定分红、流转用工”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宋户户 灵璧台 刘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