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宿州 > 要闻播报

——宿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中安在线   2021-08-18 09:10:32   来源:拂晓新闻网    作者:   编辑:贾良月

  从“漫天黄沙”到“遍地梨花”,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全国首批3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安徽省林业发展十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砀山,在2021年“梨花节”期间,仅一周时间就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最高峰一天接待游客20万人次。

  砀山的今昔巨变,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是宿州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转型发展、优化升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宿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行动,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厚植生态发展优势,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全市生态底色愈发亮丽。

509a4c276d4b22854fb839.jpg

草木茂盛、景色怡人的新汴河风景区。特约摄影 张成伍

  瞄准长三角区域大市场 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各位尊敬的乘客,欢迎您乘坐符离集烧鸡号动车组列车……”千里京沪高铁沿线,飘荡着浓郁的宿州“味道”,自2019年3月份以来,经铁路部门授权,宿州埇桥“符离集烧鸡”号高铁正式发车,每日上线两趟列车,分别由北京发至福州、济南发至福州……

  2020年以来,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宿州市开展全产业链示范创建,推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承接长三角区域农业产业转移,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产销对接,大力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宿州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近年来特别是正式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员城市以来,全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行动,紧盯长三角大市场,推动宿州农业绿色发展实现提质提效、转型升级。

  制定并抓紧落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全面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支持30家企业入选全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面向沪苏浙的农副产品及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400亿元以上。

  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着力培育砀山酥梨、泗县山芋、萧县葡萄、符离集烧鸡等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上海三大农业科创中心等合作,实施农业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引进沪苏浙知名农业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在宿州建立种养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沪苏浙农业功能外溢承载区和创新模式复制区。

  加快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支持建设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等设施,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壮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加强农村电商企业产销对接,打造长三角农产品网销基地。推进砀山县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

  积极组织参加上海、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长三角农产品展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长三角城市布局名特优新农产品专营店,积极与沪苏浙农产品流通企业、大型商超集团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

  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

  2020年以来,宿州市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绿色发展硕果累累,捷报频传!

  绿色制造体系日益健全,积极开展国家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推荐工作。宿马园区获得全国第五批工业绿色园区称号,淮宿建材的“爱乐生物质木塑复合材料”获得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称号,安徽港利龙山采矿有限公司龙山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获得国家绿色矿山称号,成为皖北地区首家国家级绿色矿山。积极组织企业开展省级绿色工厂创建,2020年,宿州市两家企业获得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领域的信贷支持,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河湖与湿地保护恢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截至2020年11月末,绿色信贷余额74.32亿元,比年初增加13.86亿元。建立健全投资基金体系,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来宿州市设立私募股权基金,形成类别齐全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更好地为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项基金30支,总规模215.44亿元。

  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执行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2020年,全市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节能审查率及施工现场建筑节能实施均达到了100%。城镇可再生能源及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方面,全市12层以下民用建筑、太阳能安装普及率达100%。积极开展以空气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每年都在递增。全面提升全市建筑节能项目实施水平,积极推进萧县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市民之家)项目和宿州雪枫中学等项目“二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约68.5%。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2021年柴油车将全面退出宿城公交车行列,实现城内公交全面新能源化和清洁能源化,努力实现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城市公共交通绿色运行模式。

  继续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达204.87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48.79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36.5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19.51万千瓦。建成一批新能源发电项目。深圳能源泗县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泗县汉风草庙风电场、萧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分别于2020年8月、9月、10月并网发电。埇桥区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龙源宿州香山风电项目、龙源宿州大龙山风电项目、灵璧国祯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天润灵璧县平原风电场项目等已于2020年12月并网发电。

  加大绿色发展类项目的推进和征集,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全市科技资源优势,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联系,以激发绿色技术市场需求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聚焦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启动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争取省级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承担科技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坚和成果示范应用。

  强化科技支撑助力 精准打赢环保攻坚

  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从雾霾蔽日到白云蓝天,近年来,宿州市大力实施碧水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不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智慧环保”和“数据环保”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实施环境精细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环境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加大投入,构建“天地一体”监测体系。2018年以来,按照全省“智慧环保”“数据环保”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大气、水、固废水等重点污染自动监控信息化平台和特色化信息系统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近亿元,陆续建成宿州市地表水监控预警平台系统、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管系统、扬尘污染高点视频监控系统、黑烟车抓拍系统等自建信息化系统。尤其在特色化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方面,宿州市不断加大投入,切实提升机动车尾气智慧管控能力。在全市投运了10套黑烟车智能监控识别设备,初步建成对外环全覆盖的黑烟车污染源抓拍监控系统,为机动车重点污染源管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研判溯源,实施污染攻坚“精准制导”。建成“大气110”指挥平台,充分应用微站点监测数据、国控站点监测数据、网格化监管数据和高架源动态监控信息等,适时组织专家会商,精准溯源,制定精细化管理举措。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指挥、定期调度、协同管理、密集巡查、约谈整改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源解析成果为大气治理靶向攻坚提供精准“制导”,执法效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委托中国环科院专家团队对水环境预警监测平台有关数据信息定期进行会商研判,对河流水污染因子进行解析,提出达标治理技术要求和管控措施,指导推动全市河长制、地表水考核断面长负责制深入落实,通过督促各地扎实开展清河行动、水环境提升百日攻坚行动、重点流域“四大治理工程”的深入实施,有效改善了流域水质。

  生态环保共保连治 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未来三年,宿州市将实施生态环保共保联治行动,继续夯实绿色生态发展基础,绿色发展的底色越擦越亮。

  全面推行林长制,积极实施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协同推进新汴河、黄河故道和符离大道等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构建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黄河故道、沱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管理,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开工建设浍河、奎濉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全面开展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及不达标水体。推进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联合监测和水环境治理信息共享,强化唐沱河、奎濉河等重点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建立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机制。

  深入实施长三角秋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和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积极配合打造长三角城市高污染车辆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平台,共同推进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

  加强危险废物和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依法处置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行为。强化固废危废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固废资源回收基地和危废资源处置中心,参与区域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共建共享。

  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健全完善沱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逐步建立沱河、新汴河等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进碳排放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模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切实抓好黄河鲤鱼保护区禁捕工作。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