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手机版|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宿州 > 要闻播报

中安在线   2022-08-25 07:41:05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杨雪   编辑:程洁

  桑田沧海,十年一瞬。

微信图片_20220824145125.jpg

  宿州农业,平凡十年创造了不凡。

  宿州,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是宿州最浓厚的发展“底色”。

  这里,良种繁育能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林业总产值连续七年稳居全省首位;主要农作物生产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到330家,数量居全省第一,覆盖了粮食、畜禽、果蔬、林木等主导产业,此种模式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组组关键数字,展现了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宿州大地徐徐展开:农业综合产能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十九连丰” 续写“皖北粮仓”传奇

  粮稳天下稳,粮足百姓安。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夯实生产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通过良田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匹配,全链条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强力推进“数字+农业”,加快实施“两强一增”行动,高品质打造长三角“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铺子、金种子”。

  2013年-2021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13元上涨到15913元,年均增长9.7%,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13年,全市粮食产量359.73万吨,2021年达到453.54万吨,增加了93.81万吨,特别是今年亩产千斤的麦田随处可见,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九连丰”,续写“皖北粮仓”传奇。

  “两强一增”力促农业由大转强。“坐在家中点点鼠标,按按遥控器,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物联网’就是好啊!”今年50多岁的胡伟在灵璧县虞姬镇承包了50多亩耕地。谈及十年间种地的变化,她兴奋地概括为“增产增收、省时省力”。告别以往耕作繁重的体力劳动,化学除草、飞机打药、自动化灌溉、机械化收割……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程机械化让农民种地更轻松。数据显示,2021年,我市在全国已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机总动力824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为18.2万台,联合收割机3.2万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4.7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71%,位于全省前列。截至2021年末,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724家,实现乡镇和主要粮食生产行政村全覆盖,已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9个。

  农田提标准稳产有保障。我市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实现藏粮于“地”。农业设施化水平稳步提升,设施农业取得长足发展。2019年-2021年,我市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出台《宿州市高标准农田质量管理实施办法》《宿州市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提升年活动方案》,制定《宿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方案》。全市三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8万亩,总投资28.46亿元,投资规模和建设面积位列全省前三,占全省建设规模的1/10以上。

  百业农为先,农业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连着粮食安全。我市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九连丰”的背后,好种子功不可没。十年来,我市聚焦新品种试验示范,育良种、推良技、种好粮,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绿色高效。2021年,选育国审、省审小麦品种46个,占全省小麦品种的46.9%。全市小麦制种面积23.63万亩,繁殖品种62个,生产麦种1.12亿公斤,能够满足全市用种需要。除了种子好,种植技术也很关键。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从种植模式、播种量的确定、测土配方施肥、药剂拌种等方面提供精准的技术服务,保障农户增产增收。

  智慧农业助农增产增收。近年来,我市立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字号”平台,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长三角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加快农机装备研制和推广应用,启动种业微型产业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建设,高位推进预制食品产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和农业产业互联网试点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10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的升级改造,已拥有12个获省级认定的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正在开展省级示范创建8个。2021年,我市销往沪苏浙农产品产值500多亿元。宿州农业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业大市提速迈向农业强市。

  产业联合 争做农业“探路先锋”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创建产业联合体,抱团发展达共赢。

  “加入联合体,就像‘小舢板’编入了‘大航母’,遇到大风大浪也不怕。”宿州市淮河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李清武说。该联合体于2012年7月成立,由1家种业公司、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7个家庭农场组成,横跨一、二、三产,实现从耕、种、管、收、烘干、加工、销售到农技培训、融资的全程化服务,辐射带动6500余农户。“规模经营、科学作业、高效服务,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今年,我们联合体的粮食产量高于周边农户10%左右,每亩增加收入260元。”李清武说。

  2010年和2011年,宿州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我市精心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三大经营主体。针对单一农业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存在诸多困难,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双重考验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通过主体创新激发农业内生动力,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于2012年9月探索建立“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三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以下简称“产业联合体”),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农业航母”,实现“1+1+1>3”的聚变效应,破解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各生产要素之间等的“脱节”问题。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益探索,连续三年被写入安徽省委一号文件;2017年10月,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全国推广;2018、2019、2020年,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2月,入选“三农”十大创新榜。

  在产业联合体中,“三大主体”明确分工,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各方的责权利,建立合同契约式交易联结机制。农业企业主要承担农产品经营销售、统一制订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等职责,并以优惠的价格向家庭农场提供种苗及农业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联农业企业、下接家庭农场,起中介纽带作用,按照农业企业要求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家庭农场主要是按照农业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向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经过实践,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实现三方共赢。

  2012年9月,宿州市选择16个产业联合体开展试点。目前,全市产业联合体已发展到330个,加入联合体的龙头企业345个、合作社907个、家庭农场2330个。农村土地流转率达56.9%,面积达509.4万亩,比2012年底的106.47万亩增加402.93%。

  枞金伐鼓 乡村振兴风生水起

  “竹板一打哗啦啦,党的政策真可夸,精准扶贫是大事,脱贫致富惠万家。如今乡村振兴风生起,希望大家跟上去……”在灵璧县游集镇文化站“传化讲堂”,站长游传化向群众讲说自己编写的快板,歌颂党的好政策,传递党的好声音。

  走进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青山绿水,垂柳依依,白墙红瓦如诗如画,乡村美,产业新,农民富,让人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独特魅力。在大路镇苏宅村,错落有致的房屋布局,四通八达的硬化路,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处处是美丽乡村的崭新画面。广大乡村从“盆景”到“风景”,从“局部美”到“处处亮”,成为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栖息地,成为让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2年,宿州市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均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埇桥区被纳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宿州市在2014年正式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确定2013年末全市贫困人口规模为61.27万人,建立“单位包保,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2014年至2017年,先后向359个贫困村选派第六、第七批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全市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3年的10.95%降至2020年的0。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2018年,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深度贫困县萧县实现摘帽,全市35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截至2020年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全面解决;全市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7413元增加到2020年的14369元,增长了93.8%;防范返贫和致贫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实现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动态管理,3043户6638名脱贫监测户、8765户21450名边缘易致贫户返贫致贫风险全部消除。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去年以来,我市坚决落实“四个不摘”,守底线,强化监测精帮扶;抓衔接,巩固成果提成色;促振兴,发展产业助增收。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增收,推进“四带一自”产业升级。对28个已建成园区进行完善,新建10个园区,累计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园区383个;3.06万脱贫户与93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加强衔接资金项目管理,提升资金绩效,批复各级财政衔接资金项目4245个,资金规模37.54亿元。全面摸排脱贫户和边缘户资金产业发展需求,新增发放“一自三合”小额贷款7.77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有序引导外出就业和就近就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61万个,其中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在岗人数达4.51万人,脱贫劳动力就业人数17.04万人。

  沃野平畴,流金叠翠。村美景美人和谐,产业兴旺奏欢歌。如今,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掀开全新的一页。宿州人正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砥砺奋进,迈向新征程。(杨雪)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