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18-05-23 04:55
  •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 作者: 孙海涛

  乡贤是乡村中品德、才学、声望为乡人推崇敬重的贤达之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传承乡村文明,可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近日,记者就如何弘扬乡贤文化来到宿松进行探访。

  宿松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吴楚文化交汇地,素有“江南幅邑也,绣错三省间”的美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脉,使宿松县形成了“崇文尚德、孝悌慈爱”的“乡贤文化”和“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的“乡贤精神”。 近年来,该县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活传统优秀乡贤文化,推选出一批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代表的“新乡贤”,引导他们参与社会治理,以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涵育文明乡风。截至目前,该县已评选出县乡村三级“新乡贤”720人,建有116个乡贤馆。

  “耄耋老人”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一位年近九旬的退休老人,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他不顾年事已高,仍心系家乡发展,尤其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不遗余力、发挥余热,他就是宿松县2017年度“县级乡贤”方济仁。

  5月14日,在宿松县东北新城乡贤文化研究分会,记者见到88岁的方老。“在这面墙上,应该把宿松乡贤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展示出来。 ”方老站在乡贤馆内,指导工作人员进行馆内布局。

  去年,87岁的方济仁出任该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会长。 “方老1994年退休,却始终关心家乡发展。为编写《宿松历代乡贤》《宿松家训》《宿松民俗》等书籍,他亲力亲为,倾注大量心血,为梳理和传承我县乡贤文化及乡风民俗,作出了卓著贡献。 ”该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石普水对记者说。

  方老曾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年轻时带领当地干群铺路修桥,兴修水利,做过许多利民惠民的实事。 “那些年,开山挖渠什么都干过,看到这些基础设施到现在依然发挥作用,心里非常欣慰。 ”方老不愿多谈自己,认为做这些事是理所当然的。

  “为编写书稿,他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到处翻找书籍,查阅资料。”石普水告诉记者,去年夏天最热的一天,40度高温,方老在县图书馆书库里一页一页地翻阅县志、党史、家谱等,撰写书稿,大家劝他到空调房间休息一会都不去。“有些书出版时,他坚持不署名,不要稿费。 ”

  今年3月以来,方老还受邀参加“放飞中国梦、传承红基因”报告团,在多所中小学给学生们讲革命故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正如他在《夕阳赋》中所说:“晚霞能射万道光。 ”

  “方老一生甘于平淡,为人处世特别低调。多年前他就向子女交代,去世后丧事从简,不打扰单位和街坊四邻。近年,他又立下遗嘱,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并与安医大办好相关手续,省红十字会已给他颁发荣誉证书。 ”石普水补充说。

  据该县文明办主任姜晓蕾介绍,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不仅是把“乡贤”请出来、用起来、传开来,更要通过进厅堂、进课堂、进讲堂、进礼堂的“四进”活动和各种形式,将乡贤文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公益事业、繁荣农村文化相结合,在倡导移风易俗、扶危济困、崇文重教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一些乡贤人士的倡议下,我县还成立了安徽松梓教育助学基金会,募集善款600多万元,帮助270名贫困学生求学圆梦。受乡贤文化感召,很多爱心协会等民间公益团体自发形成,对困难群体不定期开展献爱心活动。 ”姜晓蕾说。

  “致富能人”回乡创业造福乡梓

  投资470万元,将2300亩荒山全部改造成坡耕地,在坡耕地建起12个茶园,栽种1400亩茶叶和油茶;投资50多万元,修建12.7公里盘山公路、3座石桥和2口池塘;直接带动300户农户致富,其中贫困户50多户,受益人口达1500多人……这一连串数字,就是乡级“乡贤”吴焰松回乡创业3年来的“成绩单”。

  5月15日,记者走进“茶乡竹海”柳坪乡,提起吴焰松,当地干部群众都连连称赞。在蒲河村老屋湾茶叶加工厂,记者找到吴焰松时,他正与两位合作社成员商量给村里购买10多个垃圾桶的事。“把这些垃圾桶放在路边固定位置,村民们就不会乱扔垃圾了。 ”吴焰松说,接下来他还要帮村里改建70多个旱厕,并着手清理河道,让全村环境卫生大变样。

  今年49岁的吴焰松,是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他在外地创办了一家铝塑型材企业。记者问他:“2015年你决定返乡投资茶厂,家人同意吗?”吴焰松回答:“当时他们劝我,蒲河村荒山虽多,但改造成本大,即便种上茶叶,也是周期长、见效慢。但我认为,只要能把抛荒的山场、闲置的土地改建成茶园,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就是亏本也要干。 ”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大片山场之所以荒废,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吴焰松毫不犹豫拿出50万元筑路架桥,半年后,一条新建的盘山公路从村委会通到海拔800多米的“八斗坪”山峰。 “那时候,我每天和工人们起早贪黑修路,吃住都在山上。路修好了,现在村民们上山下山可方便了。 ”他笑着说。

  此外,他还与村办企业联手,推动资产收益扶贫,每年发放收益分红5万元,其中贫困户、村集体分别享受80%、20%,持股贫困户人均可年增收1000元。在村企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贫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要是每个村都有一个吴焰松就好了。 ”蒲河村书记吴万友告诉记者,吴焰松把废弃荒山盘活了,投资茶园和基础设施建设,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他流转土地,又把茶园承包给村民,村民有事做、能赚钱,也就避免了无事生非。吴焰松的威望高,如果村民之间有矛盾纠纷,他出面一调解就成。 ”吴万友说。 据了解,宿松县已建立礼遇乡贤制度,建设乡贤信息库,汇集收录宿松籍知名人士信息,搭建回乡投资创业的平台。当地金融机构还开辟“乡贤信用贷”,为乡贤创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同时,该县将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的“新乡贤”组织起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他们在化解矛盾、民情联络、文明倡导等方面的作用。

  “乡贤书记”心系群众建设新村

  沿着长江边的同马大堤,记者来到洲头乡泗洲村。笔直整洁的红枫大道,一排排漂亮别致的民居,花草树木映衬下的村党群服务中心,让记者感到眼前一亮。 “这是村乡贤馆,墙上是7位乡贤的先进事迹。”村支部书记史国正告诉记者,2016年下半年,村里成立乡贤调解委员会。 “别小看这个调委会,现在村民之间闹矛盾,基本不用村里管,乡贤就能解决。 ”

  记者看到这些乡贤中有党员干部,也有教师等其他人员。 “乡贤不仅能调解纠纷,还能献言献策,参与乡村治理。 ”接受记者采访的史书记也是一位村级“乡贤”。

  “泗洲村有4000多人,世代居住江边圩堤上。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居住环境恶劣,经常受到洪水威胁,吃水要到堤坝下边挑,物资进出需肩抗背驮。 ”据史书记介绍,从2012年开始,村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要想带着群众奔小康,必须改变原来的生活环境。当年村‘两委’选定这片低洼荒地为安置区,只有28户人愿意搬过来。那时,为了修建红枫大道,不管烈日曝晒,还是刮风下雨,我带着几个人每天骑摩托车运砖头,这也感动了不少人。随后,又有66户居民从堤坝上搬了下来。 ”史书记说。

  房盖好了,比村民自建房便宜;道路畅通了,路灯亮了,饮水清洁了,小区有了健身广场……2016年,泗洲中心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没想到荒滩上能建起新村,村里还有银行和养老院,现在我们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村民何世激动地说。

  自2008年担任村书记以来,史国正带领村民,多方筹措资金修筑拓宽村级公路4.5公里,硬化沟渠11.2公里,新建桥梁32座。他时刻关心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村民的生活,及时帮他们排忧解难。多年来,村中无一人上访,矛盾纠纷全部得到化解。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仅停留在做美做靓上,还要发展产业,繁荣文化。我村已整理出版了全省第一部村志《泗洲村志》。”史书记告诉记者,该村通过乡贤理事会、道德讲堂、志愿服务队等载体,积极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好人好事、善行义举等层出不穷。 姜晓蕾告诉记者:“现在,我县已建有乡贤文化展示厅、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和文化墙等数百个展示乡贤文化的场所,在全县100多个村建有乡贤馆、家风家训馆,筑起了一道乡风文明的新风景。宿松已把乡贤精神转化为一种真正的感召力,用身边的新乡贤来感染人、激励人,形成厚植乡土的乡贤文化。 ”

  ·短评·

  “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在历史上,乡贤文化在促进宗族自治、民风淳化、伦理维系等方面发挥过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弘扬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让“新乡贤”成为提升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乡贤来自乡村,扎根乡村,乡村振兴离不开“新乡贤”的示范带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很多年轻人都进城了,能人、精英人才流失,导致很多农村出现“空心化”。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需要留住一批创业人才、致富能手,也需要留下一批有文化、有品德、有声望的乡村贤达。据统计,我省各地都有不少退休干部情系乡梓、优秀企业家返乡创业、学界精英反哺故里,他们填补了乡村精英人才缺失的空白,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贤文化植根于乡村社会土壤,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基因。 “新乡贤”在调处邻里纠纷、维护农村稳定,引领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弘扬乡贤文化,凝聚乡贤力量,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 
推荐阅读
11293.6亿元!安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


发布于2024-04-23 06:44:2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