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18-12-10 05:57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陈婉婉

  今年上半年,安徽财经大学连续第13年发布“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对当前我省经济社会整体、区域、行业等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体现了高校智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职能。

  近年来,我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在为我省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技术源头创新、开展技术攻关、建设创新平台等方面,在皖高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养“双创”人才,服务地方发展

  快到年底了,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小董忙着奔走在各种人才招聘会。他告诉记者,从10月份起,就不断有招聘企业进校宣讲,用人需求旺盛;他非常看好合肥制造业的前景,希望自己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岗位。据安徽大学公布的数据,2017年,该校本科毕业生在安徽省内签约就业的达1693人,占签约总人数的54.11%,比2016年增加5.21%;有69.32%的毕业生流向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国家和全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比2016年增加1.65%。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安徽大学一直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需求,积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

  据省教育厅统计,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且七成以上毕业生留在安徽。创新创业也成为我省高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今年年初,省教育厅发布了《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数为110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33%;全省共有3228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积极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组织协同攻关,提供智力支撑

  今年秋季,在六安市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当地水产企业的“万佛湖有机鱼”一举摘得大奖。像这样高校与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大丰收、获大奖的故事,在安徽农业大学不是孤例。该校还打破学科界限,让各科专家围绕区域农业产业中的关键问题,携手组建了73个跨学科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汇聚起300多名中青年专家,组成一个个乡村振兴“智囊团”。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高校科研创新研究,大力支持高校面向发展战略需求和重点领域,开展战略高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布置实施一批战略关键前沿技术研究。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间,我省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33项,其中高等学校承担2760项,占85.4%;省自然科学基金共安排项目1421项,其中高等学校承担1158项,占81.5%;省科技重大专项463个项目中,70%以上专项是产学研联合协同攻关。 5年间,全省高等学校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14项,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数量占全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总数的60.7%。

  打破校园藩篱,推进开放办学

  安徽农业大学教师董斌擅长教学,先后多次获得省级、校级科技成果奖,在学生中的口碑非常好,曾当选全校教学名师;相比之下,他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等级则较弱。 2010年,安农大作为我省试点高校,开始进行职称评审权下放改革。2013年,董斌依靠自己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硬杠子”评上了正教授。董斌的同事对此都很“服气”,认为这样的正教授是实至名归。

  从去年8月起,我省成为全国首个高校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的省份:教师系列正高级及以下职称和实验系列副高级及以下的评审权全部下放至各高校,计算机和外语也不再作为职称申报必备条件,为不同类型的教师设计了不同职业晋升的发展通道。我省还出台了支持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明确高校离岗创业人员3年内保留与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期间取得的科技开发或转化成果,可作为职称评聘依据。此项改革为高校开放办学、激励教师主动服务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我省高校的用人自主权也得到进一步提升,高校可以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紧缺学科专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鼓励支持应用型高等学校面向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引进一批高层次、紧缺性人才。

  近年来,我省校地合作省内省外双向拓展,大部分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及部门、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高等学校教师服务企业创新成常态;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共建的产学研中心和校区纷纷落户安徽,推进高校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质资源。

编辑: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