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19-10-31 10:4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顾继月 郑强强 戴芰荷 杨中忠

  中安在线、安徽文明网、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芜湖市芜湖县,有这么一群五十多岁左右的“老党员老干部”,他们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留住身边的“美丽”,自掏腰包、出钱出力,忙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建设中。

  团坝村:大众出钱 大众出力 大众支持

  50岁的陶水玉是芜湖县红杨镇团坝村大陡门自然村一位普通农民。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他,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希望有一个花园一样的村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每天都能看到新变化。”如今,这个朴实的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

  秋来夏往,随着天气不断凉爽,团坝村大陡门村民广场逐渐热闹起来,不少村民走出家门,围坐一起,修剪花草,修整道路,为擦亮自家门前的风景贡献一份力量。

  巨大的变化得益于村民自己的努力。今年5月份,在外多年的村民陶雪林捐出十万元,启动了团坝村大陡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这笔巨额捐款迅速在村里引起轰动,不到三天时间,得到村民响应,陆续收到捐款近四十万元。

  有了“大众资金”的支持,身为理事长的陶水玉每天早上一大早就起来清除垃圾,美化环境。很多群众开始并不理解他,认为这是一件让自己“吃亏”的事儿。可陶水玉不这么认为。有一段时间,他只要休息就和村民陶正红一起前往老破旧地区把房子整修一新。长此以往,两个人成为志愿服务搭档,村里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老屋不见斑驳。

  为改善本村人居环境,丰富村民娱乐及健身活动,陶水玉和陶正红与村民共同商议,决定在陡门塘南侧建设一块文体广场,含有篮球场、多功能健身设施等。“但是老百姓不把这个场地让出来,我们也建不起来这个广场。”陶正红说。正当他们为场地发愁的时候,陶朱彬、陶征宏、陶征楷、陶征锡、李健五户村民自愿无偿提供了一千多平方的土地使用权,以碑记的方式明示着全村村民。有了这一大块土地,团坝村大陡门文体广场才有了着落。

  此外,村里还花了30万元结合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将这1000多平米的土地逐一进行硬化亮化工作。如今,大陡门村房前屋后景色新,四通八达门前路。文化广场建设于元旦前启动,美好乡村一步一步在改变,一点一点在提升。

  看到村庄取得这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志愿服务中去。村里有一条“林荫大道”,过去是有名的泥巴路,两边都是古树。一到雨天就坑坑洼洼不好走。从事景观绿化工作的陶正红,决定根据村庄特色,重新修缮这条路。路修好了,路灯亮了起来,村民们走出家门,散散步,跳跳舞,高兴得合不拢嘴。

  碧溪汇流弋江清,美丽乡村今胜昔。团坝村的变化只是红杨镇人居环境整治和志愿服务项目的一个缩影。自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团坝村筹资190万元,近千名群众参与,修整道路近八公里,拆除残垣断壁30余处,改厕近百处,清理沟塘近3万平方。如今,走在大陡门自然村,喜人变化处处可见。正如《大陡门颂》中提到的那样——“人居环境达标准,邻里和谐皆笑声”。

  七甲吴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做给外人看的

  七甲吴村位于芜湖县红杨镇南部,村落正对珩琅山,与西河古镇一河之隔,全村103户。该村是芜湖市境内稀有且保存完好的宗族式传统村落。七甲吴村历史悠久,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

  记者来到红杨镇兴塘行政村七甲吴自然村看到,墙面刷上了《村规民约》和宣传画,水泥路边竖起了路灯,道路两边的隔离木桩成了一道整齐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原来堆积在门口凌乱的盆盆罐罐也化腐朽为神奇,被打造成独有的“后花园”。此外,木柴码得整整齐齐,垃圾桶摆放到位,就连村边的一片空地也利用起来,架起了长木凳和秋千,铺上了条石……水车、梨、耙、脱谷机等各种农具放在一起,形成一片农耕文化园。

  在七甲吴村,没有乱堆乱放的垃圾,没有污水乱泼乱倒的现象,杂物都摆放整齐,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们清洁卫生的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据兴塘村村主任董道全介绍,七甲吴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启动较早,整治效果较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三难”:无经济基础、无壮劳力、无先进经验。为此,村里积极动员,乡贤带头,倡导村民自发捐款、出劳力,同时通过自然村的理事会开展调度、招工、筹款等各种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刚开始,七甲吴村组织村民开群众会、组建理事会,发动群众齐参与,齐动手。刚开始有小部分人不支持不理解,觉得这些都是“一窝蜂”“一阵风”,后来经过思想动员,大家转变了思路,观念转变过来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而是切切实实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住得更舒服。

  吴枝民、吴红兵等捐款15000元,吴枝森捐款9000元,吴孙华捐款3000元……七甲吴村墙壁上张贴的捐款记录显示,该村78户捐款,共计捐款36.72万元。此外,在该村水泥路捐资方面,共收到捐款27.4万元。村里借助乡土情感、宗族文化软力量,倡导村民们自发参与环境整治,村民们参与热情高,自筹资金修路、建牌坊,完善村里基础设施。

  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中,七甲吴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老党员吴枝柏说,村民们都很热情淳朴,男女老少都很支持,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搞好了,一方面能让在外打拼的孩子为家里老人少一份担忧,另一方面,家乡美了,孩子们回来的也就多了。老队长吴枝南主动将2018年的工资全部捐献出来,用于环境整治。他说,村里卫生干净了,自己住着心里也舒坦。

  湾沚镇:社区“四点半课堂”为学生家长解忧

  “让我们静静的在书海中遨游,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下午5点多钟,走进芜湖县湾沚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四点半课堂”,10余名南湖学校分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坐姿端正,正在老师带领下做作业,一笔一划十分认真。

  芜湖县湾沚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位于湾沚镇临湖丽城内,综合楼为四层框架式结构,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2016年9月底投入使用。文化站设有书报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留守儿童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等。自启用以来,已经接待群众8万余人次。文化服务中心每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20余次,服务3万余群众。

  由于辖区居民人口较多,孩子还在上学的家庭不在少数。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孩子们已经放学的时候,家长们还没有下班,带去单位不合适,交给老人又不方便,这个“真空”时段如何照看孩子便成了一大难题。为此,湾沚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结合志愿服务项目开设了社区“四点半课堂”,志愿者除了照看孩子们写作业,还教授孩子们文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等活动。

  走进课堂可以看到,课桌摆放堂整整齐齐,黑板立在教室正前方,完成作业之后,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文学类、国学类的图书阅读。同时,课堂距离心理咨询室和图书室等功能室非常近,功能室的工作人员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以及艺术培训。

  漫步湾沚镇,大到主要交通要道、文化广场,小到宣传栏、广告牌,到处充斥着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接地气”宣传。这大大小小宣传告示牌足足有53块,实现了移风易俗宣传进村入户,使文明新风吹遍村里每个角落。

  移风易俗、守望相助、扶贫帮困、传承家风。记者从芜湖市芜湖县文明办了解到,如今在各地乡贤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借助文明实践这个平台,吹响新时代文明实践“集结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特别是像大陡门自然村这样的落后村镇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杨镇更是以点带面,百姓自发筹款592万元,筹劳6000余人次,筹资用于村庄整治、绿化补齐、河塘清淤、步道修建以及道路硬化,合力共建景美人和的魅力红杨。

  芜湖县委书记黄维群表示,自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以来,该县以志愿者为主心骨,调动各方力量,创新方式方法,助推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县、乡、村三级工作体系,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 顾继月 郑强强 戴芰荷 杨中忠)

编辑: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

春风送岗位 “职”达家门口


发布于2024-03-25 06:33:24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