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0-08-28 05:28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贾克帅

  肆虐的洪水刚刚退去,马鞍山牛屯河两岸的稻田又进入抗旱时期。清晨,邱安平早早来到稻田,忙着铲除杂草,查看秧苗长势。

  过去,邱安平是村里出名的懒人,如今他从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种粮大户,一改往日的形象。

  今年51岁的邱安平是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白桥镇七成村村民,家中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一儿一女,妻子身患先天肢体残疾,不能干重活,家里经济负担重。“日子穷就罢了,自己还懒。 ”那时候,村民们对邱安平的印象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懒归懒,但老邱人很聪明。”七成村党总支书记陶建平心里清楚。邱安平年轻时仅凭一双眼睛看,就学会了泥瓦活、开旋耕机等技能,10年前还考过驾照,驾驶各类农用机械得心应手。 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邱安平成为七成村“两委”的重点帮扶对象。看到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许多农田抛荒,陶建平心想,何不让老邱流转一些土地来耕种呢?可是,懒散惯了的邱安平却打起了退堂鼓。

  “这是条好门路,怕累怕苦不行,你家两个孩子长大了要上学,现在不干,以后怎么办? ”一段时间,陶建平和扶贫干部李云轮流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邱安平仍然犹豫不决,“流转需要资金,打理需要技术,怎么搞? ”“你放心,技术问题有我。 ”李云在镇农技站工作多年,拍着胸脯保证。至于资金问题,陶建平经过协调,很快帮助邱安平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 2015年,邱安平首次流转土地20亩,种植水稻、小麦,当年便是大丰收。

  “以前懒,看不上地里的活,真到自己承包稻田,才觉得在农业方面的技能不熟练,所以边干边摸索。”邱安平说。自从流转了土地种粮,他就像变了个人,栽秧、除草、施肥,没有闲时。

  “扶上马,送一程”。邱安平流转的土地规模不断扩大,七成村“两委”以及扶贫干部通过农机部门为他申请补助,购置一台拖拉机、一台旋耕机,种田事半功倍。农技站对他的农田跟踪指导,帮他联系了粮食加工站,售粮不愁销路。这几年,邱安平一家还享受到健康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以及残疾人特困补助等政策。

  “儿子上学每学期有500元补助,女儿在外地找到工作了。 ”邱安平说。 2016年,他光荣脱贫。

  几年时间,邱安平承包的稻田已发展到340亩,收入稳步增长,家里还盖了新房。坐在新家的长条凳上,李云帮邱安平算了一笔账:种水稻5万元、打零工24000元,还有女儿打工收入,去年他家人均收入19000元。 “以前,全家一年也才15000元收入,人均近两万元想都不敢想,都是赶上了好政策、好时候。”邱安平打心底里高兴。

  今年汛期,邱安平承包的稻田有200多亩出现内涝。在当地农技部门的协调下,一星期时间将内涝排出。最近,他准备购置一架农用无人机,运用新技术实现规模化种粮。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盼着呢……”邱安平告诉记者。

编辑: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