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0-12-01 05:41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编者按

  11月23日,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理论骨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研讨会。省委讲师团、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等省直单位,在肥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青年理论骨干代表,以及省委宣传部党的创新理论研习组部分成员等共50余人参加会议,6位同志作交流发言,现予摘发。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王子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战略安排。

  从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中领悟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沿革。1949年10月,全国科研机构仅30余个,专职科研人员不到500人。1958年,国家科委成立,负责全国科技工作,我国科技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前三十年我国科技体制主要参照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体系和科技管理模式。1985年,党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拉开大幕。从改革科技拨款制度、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到“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我国逐渐开始独立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新型科技体制。十八大后,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作为系统工程进行部署,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不动摇。相继在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深圳等地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71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也必将在科技自立自强中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从发达国家研发投入规律中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从发达国家研发投入普遍规律来看,存在两个特征:一是研发强度存在拐点效应,即在从1%到2.5%的科技起飞阶段,研发强度往往快速上升,进入2.5%到3%的稳健发展阶段后一般保持在3%以内。二是研发投入结构大致符合二八定律,即用20%左右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巩固提升基础研究能力,80%的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投入推广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从研发强度看,2019年我国研发强度为2.23%,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从研发投入结构看,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首次突破6%,但距离发达国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因此,无论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当前仍处于科技起飞阶段,“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优化研发经费结构,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

  从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五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型举国体制体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准确把握新型举国体制,核心技术攻关这个范围不可逾越。一方面,随着技术保护主义抬头,创新全球化遭遇逆流,为了维护经济发展安全和国家安全,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法宝是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科技领域都适用新型举国体制,有为政府更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多数可由科学家自由探索、由市场主体自由竞争的科技领域,政府不应越位,应集中精力做好“放管服”、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让创新要素充分流动,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讲好全会精神 推动入心深行

  马 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讲好讲深讲透全会精神,社科理论工作者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全面准确地宣讲好全会精神,真正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

  一是做到中央精神和安徽实际相结合。五中全会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前瞻2035远景目标。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引领美好安徽建设的行动指南。一方面,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全会精神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贯通起来,讲清楚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安徽实际,把全会精神的宣讲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省委十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讲清楚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讲清楚安徽谋划“十四五”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忠实践行“两个坚持”,奋力实现“两个更大”。

  二是做到宏观视野和百姓视角相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是应对变局、开辟新局的顶层设计。宣讲好“顶层设计”,就需要我们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一方面,我们要提升高度、拓宽视野,运用世界眼光和历史思维,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出发,讲清楚历史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走向作出的战略指引。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百姓视角”看问题,用“百姓语言”讲道理,拿“百姓故事”举例子,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举措讲清楚。特别是要立足青年视角把全会精神讲明白讲透彻。

  三是做到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相结合。理论宣讲,既是传播党的声音的“传声筒”,又是凝心聚力、鼓舞干劲的“催化剂”。一方面,我们要晓之以理促进理性认同,用客观事实和详实数据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用逻辑论证的方式讲清楚党中央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考量,讲清楚“十四五”时期6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9个方面的远景目标,讲清楚实现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另一方面,我们要动之以情促进情感认同,深入阐释确立这些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特别是要深刻阐释和解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们谱写“两大奇迹”的“制度优势”、风景这边独好的“理论密码”,激发情感共鸣,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美好愿景、续写美好未来。

  四是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相结合。宣讲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全会精神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精准”宣讲,回应关切,解疑释惑,让全会精神走进心田。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奋力推动新时代新阶段美好安徽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讲师团)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秦 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这为我们描绘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也为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逐步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企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向绿色化转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8项已提前完成。到今年底,各项目标任务将全面完成。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要完善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加快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要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的绿色变革,通过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方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农膜的资源化利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服务业绿色升级,着力发展金融、电子商务、康养、文化、旅游等低消耗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循环发展以资源的再利用、减量化使用为基本特性,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低碳发展主要通过节约能源及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强度,实现低碳排放的发展方式。

  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们一切生活的总和,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生活内容、生活结构、生活态度及日常生活的表现形式。要培育社会绿色文化风尚,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培育、推广绿色生活价值体系,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涵养“柔性的”文化内生动力。生态环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引导公众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养成节约用电、用水的习惯,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支持垃圾分类,拒绝过分包装等,用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主义开始出现,享乐主义四处蔓延,这种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奢侈消费、过度包装的消费行为消耗更多的能源资源,增排更多的温室气体,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要科学消费,适度消费,坚决抵制与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让生活方式绿色化成为一种时尚追求,还需要配套设施的有力支撑。比如,健全包括共享单车、公交、轨道交通等在内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为人们绿色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加快充电桩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普及。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牛小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就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如期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我们要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从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五中全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深刻诠释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和担当,极大地鼓舞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梦想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谱写全民幸福的新篇章

  李 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对此作出了完美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业绩对此交出了满意答卷。社会总是不断进步,时代总是向前发展。面对新时代人民的新期盼、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谱写出了更加催人奋进、令人神往的全民幸福新篇章。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全民幸福奠定物质基础。幸福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是为了保障全民幸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十四五”期间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已定,蓝图已就,在走实走稳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就要接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接力棒,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奋力谱写全民幸福的宏伟画卷。

  增进民生福祉为全民幸福夯实现实根基。实现全民幸福需要蓝图规划,更需要切实解决众多民生问题,乃至民生难题。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导致各地民生福祉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这预示着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国民生福祉水平的整体提高;社会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国民生福祉水平趋于平衡;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升的全民受教育程度,更加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的卫生健康体系。这些民生福祉的落地让全民幸福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抬升脱贫地区和乡村的民生福祉水平,让全民幸福的根基扎深于祖国的每一片土地,枝繁叶茂于每一方水土,硕果累累于每一名父老乡亲。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有责任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时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中,把党所谱写的全民幸福新篇章充分让学生了解、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励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争做为党、为国、为民勤奋学习、乐于实践的时代新人。作为高校青年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普及化工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投身于基层理论宣传、宣讲,努力做到深入基层、熟悉基层、服务基层,更好地把包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内的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新政策植入到青年学生和基层群众的心坎中,进一步激发和汇聚起谱写全民幸福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让全会精神进入青年学生头脑

  魏冬捷

  在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既饱含了人民的期待和要求,也是对广大青年的激励和引导。学习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必须推进全会精神进入青年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建功新时代,筑梦新征程。

  坚持科学指导,把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全会通过的《建议》,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领性文件。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全会精神。一要强化理论武装。让青年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把握其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青年学生走向“十四五”、奋斗新征程强大思想武器。二要强化实践导向。着重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凝心聚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做好价值引导,把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高校育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加强对青年群体的价值指引。一要抓好思政课程,发挥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以系统化、理论化的真理教育培养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二是抓好课程思政,发挥好各门学科“守好一段渠”的作用。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

  抓住教师主导,把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统一起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推动全会精神进入青年学生头脑,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要坚守政治定位和政治立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着力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在国家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和谋划发展,把个人的成长与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二要把握课程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式、情感式、交互式新型话语体系和新技术新手段,让全会精神宣传更加生动活泼。注重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青年人中掀起学习全会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的热潮,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王腾飞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

一季度 安徽进出口总值居中部第一


发布于2024-04-17 10:1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