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04-20 23:40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要求,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更好地发挥安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交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全方位推动基础设施联网优化、运输服务提质升级、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贡献更多安徽力量。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2021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为安徽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

  到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安徽123出行交通圈”(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合肥到长三角其他中心城市、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安徽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竞争力及影响力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交通设施网络

  1.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统筹各种交通方式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多中心、网络化为主形态,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聚焦“两新一重”,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持续推进区域交通一体联动、支撑发展,加速合肥都市圈交通网高质量优化升级,促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外高效联通,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路网提质扩容加密,强化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突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交旅融合发展,形成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统筹城乡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满足未来交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网络。

  2.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以高铁、高速公路、民用航空为重点,打造多向立体、快速联通的高品质快速网,不断提升安徽区位优势和综合枢纽作用,实现各市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合肥与邻省省会的快联快通;安徽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其他省份,合肥与全国其他主要城市、全球主要城市的高效联通。实施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程、省际公路畅通工程、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工程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工程,到2025年,全省高铁里程达33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达6800公里以上,建成运输机场7个以上,年旅客吞吐量达3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2万吨;到2035年,全省高铁达37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达8300公里以上,形成“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年旅客吞吐量达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5万吨。

  3.构建完善顺畅的干线网。以城际铁路、普速铁路、普通国省道、干线航道、油气管道为重点,打造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的干线网。建设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交通网;加快皖江、皖北、皖西、皖南、合芜蚌等区域城际铁路网建设,完善普速铁路、普通国省道网络,建设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两个“1小时交通圈”;有序推进干线航道、油气管道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到2025年,全省城际铁路达500公里以上,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0%以上,干线航道达2300公里以上;到2035年,全省城际铁路达1500公里以上,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5%以上,干线航道达3200公里以上。

  4.构建广泛便捷的基础网。以农村公路、市域(郊)铁路、支线航道、通用航空、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为重点,打造深度通达、普惠城乡的基础网。建设广泛覆盖的农村交通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速农村路网提档升级,提升“村村通”水平,并向进村入户倾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力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交通发展。推动资源丰富和人口相对密集贫困地区开发性铁路建设。推进支线航道建设。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逐步实现县级行政单元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加强物流网络体系和邮政快递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人本智能的城市交通网。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完善城市道路网,打通道路微循环,提高道路通达性,完善城市步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和无障碍设施。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换乘等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5.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扬皖所长,协同打造长三角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航空枢纽和邮政快递核心枢纽。重点打造合肥、蚌埠、芜湖等一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着眼提升合肥高铁枢纽地位,加快推动合肥与省内其他设区市高铁联通,协同推进与东西部主要城市高铁通达。建设合肥、蚌埠、芜湖、阜阳、安庆等国家物流枢纽及快递分拣集散中心。全面提升六安、宣城、黄山、宿州、淮北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提高换乘换装水平,推进重要客运枢纽引入轨道交通,重要港口、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等引入铁路专用线,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二)发展先进适用、完备可控的交通装备体系

  1.推进装备技术升级。推广应用智能、环保交通运载装备、成套技术装备和新型装备设施,研究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鼓励企业发展大型民用飞机配套设施及通用航空器、直升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推广应用交通装备的智能检测监测和运维技术。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交通装备。

  2.参与新型载运工具研发。鼓励科研机构和制造企业等积极参与国家开展的高速轮轨货运列车、智能网联汽车、高技术船舶等自主研发设计。

  3.参与特种装备研发。鼓励科研机构和制造企业等积极参与隧道工程、整跨吊运安装设备等工程机械装备、特种机器人等新型装备研发。推进交通装备智能制造。

  (三)提供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产品

  1.推进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构筑以航空、高铁为主体的区际快速客运服务,提升主要通道客运能力。完善航空服务网络,优化运输机场布局,强化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组建本土航空公司,开辟国际航线,拓展国内航线网络,提高航空服务水平。推进干线、城际、市域(郊)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提高城市群内轨道交通通勤化水平。推广省际、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行模式,构建区域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完善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设施,提升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能力。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支持公交都市建设,推进城市交通治理智能化。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

  2.推进现代物流绿色化、高效化。优化运输结构,提升铁路干线货运能力和内河水运服务水平,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完善航空物流网络,建设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推进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航运中心和蚌埠淮河航运枢纽建设,打造串点成线、通江达海的现代港口群,提升水运发展水平。推进专业化物流发展,促进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有机衔接,推动末端配送集约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物流组织模式,提高物流效率。

  3.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交旅融合发展,做好规划衔接,推动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完善客运枢纽、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大力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出行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慧物流营运模式。培育通用航空及市域(郊)铁路市场,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稳步扩大短途运输、公益服务、航空消费等市场规模。建立通达全球的寄递服务体系,推动邮政普遍服务升级换代。加快快递扩容增效和数字化转型,壮大供应链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无人机(车)物流递送、城市地下物流配送等。

  (四)增强富有活力、智慧引领的科技创新能力

  1.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建立创新联盟,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力争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加大资源开放共享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推进行业基层科技创新工作。

  2.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综合立体交通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构建全省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全面提升行业数据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水平,推进交通数据向江淮大数据中心归集、汇聚,促进数据共享。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深化交通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发展。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行业的应用。

  3.加大前沿关键科技研发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关注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参加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原创性技术研究。参与汽车、民用飞行器、船舶等装备动力传动系统研发。加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协调运营与服务技术等研发。合理安排时速600公里级磁悬浮系统等技术储备研发,谋划建设G60科创走廊合肥—芜湖磁悬浮通道试验工程。

  (五)打造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安全保障系统

  1.强化交通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大投入,提升关键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和运行监测检测,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强化载运工具质量治理,保障运输装备安全。

  2.强化交通安全生产管控能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预防控制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事故调查评估。完善支撑保障体系,提升科技兴安能力。加强自然灾害交通防治体系建设,提高交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切实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3.强化交通运输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指挥、预案、队伍、物资保障、车辆运行、预测预警、法规制度等保障体系。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开展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强化应急救援社会协同能力。强化重点时段安全监管和应急值守,规范应急处置程序,完善征用补偿机制。

  (六)强化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支撑

  1.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利用效率。加强老旧设施的更新利用和废旧材料的再生利用,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提高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2.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物流配送工具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有效防治公路运输大气污染。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及船舶排放区要求,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降低交通沿线噪声、振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3.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强化生态选线选址和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对于确实无法避让的重点项目,应依法依规履行穿越的行政许可手续,并采取减轻生态影响的措施。建设绿色交通廊道。

  (七)构筑面向全球、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格局

  1.构建联通全球的交通网络。依托陆桥、沿江、京沪等综合运输大通道,高效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入面向全球的交通网络。提高民航、航运的全球连接度,协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江(河)海联运,发展铁路国际班列,提升合肥航空枢纽地位,携手沪苏浙,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国际寄递物流供应链体系,打造陆海新通道。

  2.扩大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进入交通领域,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合作效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协同推进水路、航空口岸建设,鼓励交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打造全国一流的交通企业。

  (八)建设精良专业、创新奉献的交通人才队伍

  1.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省级交通智库建设,完善专家工作体系。

  2.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优化人才队伍专业构成,实现人才总量有效增长,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支持省内高校培养高素质交通人才,有效发挥交通职业院校作用,不断提高交通人才培养质量。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使用力度。

  (九)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深化行业改革。坚持法治引领,完善省交通运输综合法规体系,加强跨区域立法协作,推进重点领域法规规章的制定修订。不断深化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规划协同,统筹制定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2.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破除区域壁垒,防止市场垄断,完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全省现代交通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吸引和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交通建设运营。加强信用交通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3.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公共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支持交通行业组织参与行业治理,引导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规范自律,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公共监督机制。

  4.培育交通文明。实施优秀交通文化传承创新,推动安徽交通文化建设。弘扬交通精神,增强行业凝聚力与战斗力。加强行业宣传,培育行业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营造文明交通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全省统筹协调的交通强国建设实施工作机制,强化协同联动,整体有序推进建设工作。

  (二)加强组织协调。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联席会议组织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落实工作,研究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联席会议下设交通强国建设办公室,设在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运输厅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地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完善推进机制及相关举措。

  (三)加强资金保障。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稳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力度。继续发挥交通投融资企业主力军作用,鼓励通过设立交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依法依规将符合条件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管理,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政府债务风险。

  (四)加强实施管理。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科学配置资源,促进政策协同,谋划和实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省直相关单位应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更多支持。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先行先试。省交通强国建设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做好实施评价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编辑: 詹子系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

一季度 安徽进出口总值居中部第一


发布于2024-04-17 1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