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05-05 06:01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一块怀表、一座茅草屋……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舍生忘死,信仰坚定;一辆小推车、一张支前参战证……人民群众抱着必胜的信念英勇支前,可歌可泣。

  江淮大地是一片红色热土,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与革命文物,每一件遗迹或文物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或多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段史料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凝视它们、阅读它们、感知它们,这些静静地陈列在展览馆、纪念馆中的老物件,似乎从来没有失去温度,它们有影有声,有形有魂!

  红色记忆中的生动故事与瞬间,穿越古今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今天,回忆这些文物史料背后的故事,提炼其中的丰富内涵,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激励。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鲜活的教材,我们仿佛触动着历史的脉搏、感受着革命先辈们的呼吸。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该从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段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我们应该将老一辈革命人不忘初心、勇于牺牲、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斗争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谱写出属于自己的乐章。

  “一块怀表”诉衷情

01.png

  岁月荏苒,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距离皖南事变已有80年。有这么 一块怀表,它静静收录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藏品册中。这是叶挺军长赠送给排长周子昆的嘉奖,怀表“吐露”出两人的深情厚谊,“诉说”着当年的烽火硝烟。“这块怀表之前展在新四军史料陈列馆,因该馆提升改造暂时收在库房。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业务部主任魏良红介绍。这是一块北伐时期的怀表,钢质,圆形,直径4.2厘米,重50克,缺表链。上部有“山”字形链座,中为发条,表盘下有一圆形秒盘,表中部有 “DARIUS”及“SWISS-MADE”等字样。

  1925年,叶挺军长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独立团团长,当时周子昆在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因周子昆作战勇敢,叶挺亲手将此表赠送给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此表一直伴随着周子昆南征北战。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奉命北移,在突围中周子昆被叛徒杀害。

  “周子昆牺牲后,他的遗物被突出重围的指战员带到江苏盐城并交给了七师政治委员曾希圣,曾希圣又将此怀表转交给了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1942年周子昆的爱人何子友到达山东,刘少奇接见了她,告之周子昆同志牺牲的消息,并将遗物交于她。 ”魏良红告诉记者,1986年该馆甘发俊同志走访新四军老战士、周子昆的爱人何子友时,何子友将此枚怀表赠与该馆收藏。

  就这样,辗转了几十年,怀表又回到了泾县云岭,回到了主人生前战斗过、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红色土地,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留在了这里。(罗鑫)

  “参战证”见证鱼水情

  在历史悠久的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园一角的一幢红瓦黄墙的建筑古朴而静谧,这里是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 1949年4月19日至28日,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将该部队的渡江战役司令部设于此。70多年过去了,在旧址的展厅内,一件件文物和一张张照片仍然在向世人们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其中有两张支前参战证的照片,见证了一对父子船工在渡江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船工龙有才系安徽省桐城县西三区大汪庄村人,在此次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的进军江南中,协同我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六师一○八团二营,飞渡长江,英勇沉着,不辞艰险,特此立证,以志纪念”。落款为:“人民解放军三十六师师长邢荣杰、政委刘昌、副师长王汝昭、副政委段大明、参谋长安仲琨、主任李火清”。另一张印有相同表彰内容的参战证则属于龙有才的儿子龙虎根。

  仔细端详着玻璃柜下的照片,家住桐城市鲟鱼镇的居民龙国吟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和爷爷在渡江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故事。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原桐城县境内召集船工和船只为渡江作战做准备。龙国吟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船工,便带着自家船只主动报名参战。在长江夹江段(桐城鲟鱼段),解放军和当地船工进行了约3个月的模拟训练。 “父亲跟我说,训练条件艰苦,但吃饭时解放军都把碗让给船工们,自己则用葫芦瓢吃饭。 ”龙国吟深情回忆说。 1949年4月20日晚,战事打响,月黑风高的长江上,众船齐发,龙有才、龙虎根父子俩通力协作载着十多名战士向对岸出发。 “头顶飞机在盘旋,对面枪炮声不断,爷爷说亲眼看到旁边的船被炸沉,当下想的就是尽快划,把解放军安全送到对岸! ”龙国吟告诉记者,爷爷和父亲在此后的七天里一直冒着生命危险护送解放军渡江,完成了使命。

  如今,斯人已逝,两张参战证因年代久远也已遗憾丢失,可在龙国吟看来,证虽遗失,但其见证的那段军民鱼水情却并未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令人回味。(洪放)

  “茅草屋”内决胜千里

02.png

  ◆ 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中的邓小平住处旧址。记者 孙言梅 摄

  暮春时节,淮河之畔草木芬芳,满眼皆绿。在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前来参观学习、追忆红色革命的群众络绎不绝。

  “70多年前,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组织拟定渡江战役作战方略,发出了进军江南、建设江南的动员令。 ”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郭照东告诉记者。

  走进旧址区,偌大的院落错落地分布着几座皖北建筑式样的茅草屋,分别是邓小平旧居、陈毅旧居、张震旧居、大食堂及会议室。

  为什么总前委选择淮河岸边小村作为落脚地?郭照东指着会议室墙上悬挂的作战地图对记者介绍,孙家圩子北距蚌埠市区10公里,东距津浦铁路、西距淮南铁路均只有几公里,东部、北部都为逶迤的群山所环抱,一条简易的乡村公路穿村而过。这里易机动、极隐蔽,便于集中指挥,是战时军事指挥机构最为理想的驻扎地点。

  1949年3月22日至4月4日,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等机关和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十多位领导人齐聚孙家圩子。就在这一间间小茅草屋中,邓小平亲自组织拟定统率第二、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方略《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的渡江战役设想绘成组织实施的蓝图。

  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需要,华东局还在孙家圩子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等一系列带有指导性、方针性的文件,为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进行了政策准备。在这里,第三野战军下达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吹响了渡江战役进军的号角……

  如今,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这处革命遗址已成为蚌埠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20多万人次。(孙言梅)

  “小推车”承载大民心

03.png

  谢发孝站在父亲当年支前使用的小推车旁。 记者 丁贤飞 摄

  走进淮北市军供站的大厅,一辆古朴沧桑的小推车呈现在人们面前,它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硝烟往事……“这辆小推车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是人民群众英勇支前的有力见证! ”4月27日,淮北市军供站党支部书记、负责人张晓梅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

  这辆小推车从何而来?又经历过哪些血与火的洗礼?

  “小推车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槐树材质,耐用得很!”今年72岁的谢发孝老人自豪地说。谢发孝的父亲名叫谢士亮,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之后,年轻的谢士亮推着这辆小推车走上了淮海战役的战场,成为一名支前民工。 “你别看它个头不大,但能运好几百斤物资呢!它运过粮草、弹药,也推过伤员。 ”谢发孝告诉记者。

  战争是残酷的。有一次,谢士亮和其他几十名支前民工一起运粮草等物资,从濉溪县百善镇赶往百里之外的双堆集。这时,国民党飞机呼啸而来,领队连忙喊了一声:“散开,卧倒! ”飞机一番轰炸之后离去,谢士亮和大家一起起身,却发现小推车已经“受伤”,一根支架已经断裂。随军维护队连忙上前,对小推车进行了维修。 “你看,这就是那处弹痕! ”谢发孝指着小推车上的一个豁口说。正是有500多万像谢士亮这样的支前民工的协助,在淮海战役战场上建成了一条条斩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成为解放军夺取胜利的坚强后盾。

  作为一名随军民工,谢士亮推着小推车,不仅参加了淮海战役,还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他回到了家乡濉溪县百善镇,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而他的儿子谢发孝受父亲影响,长大后报名参了军,成为一名铁道兵,直到1978年退伍。

  “父亲常常对我说,一定要保护好这辆曾经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小推车。他说,这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教育着后人不要忘记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2020年11月,谢发孝将这辆小推车捐赠给淮北市军供站。

  “‘小推车支前’精神一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军供站干的就是小推车的活。 ”张晓梅说,淮北军供站将继续传承“小推车支前”的红色精神,向老一辈学习,将保障支前工作做强做实,把“小推车支前”光荣传统作为军供站的“传家宝”,代代相传。(丁贤飞)

  “信仰之光”照亮濮塘村

  马鞍山市濮塘地区属丘陵地带,辖区内山峦起伏,绵延不断。沿着山路一路蜿蜒而行,便来到藏于山林中的濮塘村丁村。小小村庄深处,有一座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小屋,青砖灰瓦,屋外墙壁上悬挂着鲜艳的党旗,屋内陈设的老照片和年代久远的太师椅,依稀可见时代的印记,仿佛述说着多年前那个特殊的夜晚发生的故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马鞍山、当涂地区沦陷。 1938年5月,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在向苏南敌后实施战略侦察时,经过濮塘,先遣支队三团团部一度驻扎在濮塘黄庄。新四军在马鞍山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派出战地服务团的党员干部潘田、夏定才深入濮塘山区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日力量。不久组织起濮塘乡农会,由丁村的薛德英任主任。乡农会组织发动贫困农民向地主进行借粮斗争,解决了春荒夏忙之际的燃眉之急,而且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涌现了一批积极分子。1938年9月的一天夜晚,潘田、夏定才根据几个月来对濮塘山区贫苦农民积极分子的考察,把薛德英、赵光辉、蒋恩祥、赵传祥、邱德仁、王霞亮、陈树生等七名先进分子召集到丁村薛德英家一间小屋内,面对中国共产党党旗,举行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由此,中共濮塘支部正式成立,星星之火在濮塘山峦之间悄悄燃起。

  八十多年岁月如一瞬,薛德英等人宣誓过的小屋作为马鞍山市江东地区第一个党支部遗址,几经翻修被保存了下来。“我的前人们有这样的壮举,作为共产党员,我感到十分自豪,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一个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当年七名先进分子之一的陈树生的后人虞文娟说。

  为更好地保存遗址,铭记历史,濮塘村配合遗址建起 “1938党建文化主题广场”,以党建文化为主旋律,融入党风廉政建设、乡风民风建设等元素,按“一个场地两条线路”,即以党建广场为中心,有效串联1938旧址与“美好乡村”布局进行合理打造,厚植地方特色文化。(贾克帅)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11293.6亿元!安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


发布于2024-04-23 06:44:2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