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10-26 07:16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什么是安徽?

  鸟瞰中国

  安徽是藏于“鸡腹”的宝瓶

  宏村 by 剑心

  壹

  安徽不长,南北不过570公里,却横跨黄河、淮河、长江和新安江---钱塘江四大流域;安徽有容,东西仅450公里,却装得下奇幻黄山、绵延大别山和浩瀚的巢湖。

  罗素说:“参差不齐乃是幸福本源。”巨大的跨度,带来巨大的差异。迥异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饮食口音,在这片土地上杂融共生,安徽是个包罗万象、包容并蓄的幸福之地。

  合肥,养人之城。by手潮

  你以为它是没有故事的小透明?但安徽远比你想的更精彩。一个“徽”字,抬头是山,低头有水,左右人文相映。抬头看山,山是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琅琊山;低头有水,水是温柔的新安江,是浩荡的长江、淮河,是渔歌唱晚的巢湖。

  巢湖by剑心

  人文璀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分别孕育源远流长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

  老子、庄子、管仲、曹操……“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梁启超这样总结。安庆的桐城派则自明清蔚为大观,引领文坛300年。再往南,“天下文人半徽州”,朱熹、戴震、胡适是徽州文人的杰出代表。

  庄子祠 (资料图)

  这片土地,自古就多有勇立潮头、引领社会进步的智者、闯将!40年多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搞起“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如今这里拥有100多所高校、3000多家科研机构。创新,成为新时期安徽的显著标签。

  安徽大学by手潮

  安徽在哪里?

  皖北良田万顷,但在北方人眼中,安徽在南方;皖江两岸鱼米之乡,更不消说婉约徽州,梦里山水,但在南方人眼中,安徽又在北方。或许你曾笑称它“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但现在,它的“可东可西可南可北”正被津津乐道。

  庐江县棋盘村,水稻与莲藕轮作。 by 左学长

  近年的中国经济版图上,安徽是当仁不让的黑马,是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它的面目也越来越清晰——长三角的有机部分。

  从沪苏浙+皖,到沪苏浙皖。从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变可东可西可南可北。从没有存在感的小透明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的领军者,安徽的奔跑速度像它四面八方铺展的高铁网一样迅捷。

  建省300多年,平淡了95%以上的岁月,却在5%的时间里一鸣惊人。安徽,是如何做到的?

  是时候打破刻板印象,去认识这个宝藏省份了!

  贰

  “远亲不如近邻”“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上下同欲者胜”……这些俗语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甚为贴切。

  2018年11月5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长江蜿蜒向洋,沪苏浙皖齐心,乘风破浪,奋楫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前沿。

  开通13条省际毗邻地区公交客运线路,合肥与长三角8个城市地铁乘车“一码通行”。杭黄高铁、滁宁城际铁路……架桥修路,拉近的不仅是距离。

  不久前,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会召开,一石激起千层浪,让“皖北振兴”的口号响彻江淮。今年前8个月,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100个,实际到位资金5783.4亿元,同比增长28.1%,占全省比重56.3%。其中,上海在皖投资增幅达到42%。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与强者共舞,安徽不是被施予者。安徽是重要的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皖南的金属矿产、皖北的煤矿为长三角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蒙城县李大塘村,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如果说,自然资源丰富是安徽天生的好底子,不足为荣;从18个红手印说起,敢为人先就是安徽与江浙沪并肩而立的底气。中科大、京东方、蔚来……扬皖所长,作为全国新兴的工业和科技大省,安徽已牵头成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机器人、通航、环境产业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联盟。

  科大讯飞的语音机器人。(图自视觉安徽)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沪苏浙皖,以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

  如今,在长三角, 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联网定点医疗机构8200余家,116项政务服务事项可以跨省通办,身份证、驾驶证等30类电子证照实现互认应用……曾经壁垒森严的交界地被全方位打通,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重建,一体化红利持续释放,惠及四地百姓。

  长三角“一网通办”。(图自视觉安徽)

  并肩同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精彩正在发生。

  叁

  经济强不强,GDP最直观。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规模3.187万亿元,同比增量超过4000亿元,经济增长快于全国。两年平均增长6.3%、比全国快1.1个百分点。

  清晨的黟县柯村by水从泽

  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到“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安徽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五年来年均增长8.1%,居全国第3位。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

  皖产77GHz毫米波芯片。(图自视觉安徽)

  紧跟数字经济发展大潮,2020年安徽数字经济规模达11202亿元,同比增长约11%,增速排名居全国第9位,连续3年增速保持10%以上。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作为粮食主产省份,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八连丰”。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蔬菜、茶叶、中药材……一个个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正在打造。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为15.4%,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9.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丰收(图自视觉安徽)

  合肥、芜湖、蚌埠三地自贸试验区设立1年有余,交出一份“皖美”年考卷。今年前8个月,自贸试验区内实现进出口976.6亿元,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22%的进出口额、10%的外商直接投资。“后来者”追赶领跑,安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芜湖中转港口(图自视觉安徽)

  尝美食、换家电、游四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明显。前三季度,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1.8亿元,同比增长22%,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不是能一句话概述的事。我们往往会用更朴实的话表达:“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外省人常会说:“安徽这几年发展不错。”从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到以黑马之姿让众人侧目,被戏称为“风投高手”。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了,咱腰杆子挺起来了!

  肆

  毛豆腐、臭鳜鱼、虾子面、淮南牛肉汤……从山野、河湖到餐桌、舌尖,物产让味蕾得到抚慰,人们也通过食物一次次深入感知着这片地域的美好生活。

  徽菜代表——臭鳜鱼 (资料图)

  吃徽菜,品味烧炖蒸煮的鲜香入味;住民宿,体验三雕艺术的绝妙之美;听一曲,在黄梅调中感受徽风皖韵。

  安徽的乡村旅游火了,农村的产业链被不断延长,百姓的“钱袋子”跟着鼓起来了。

  农村居民收入由2015年的10821元增加到2020年的16620元,5年增加5799元,每年跨过一个千元台阶。

  小岗村分红by 史力

  更遑论,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

  建档立卡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

  绩溪县上胡家村,农民靠山核桃脱贫致富。 by 史力

  有金山银山,还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情乡愁。放眼江淮,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五年里,“三大革命”让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5%,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了所有行政村。

  建设的7.2万公里“四好农村路”,让出村返乡的道路越来越顺畅。

  黄山市灵山村乡村公路by潘成

  而过去的5年,也有数百万安徽人沿着熟悉的道路,离开熟悉的村庄,一头扎进陌生的城市。

  城市也反馈予他们足够的温暖。过去的5年里,111.73万户居民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依申请应保尽保,保障对象中新市民群体占比达43%。

  合肥市蜀山区悠然居公租房小区。(图自视觉安徽)

  温暖人心的,不仅有硬件,还有教育、医疗、环境等。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进步程度全国排名第8,192所省级示范高中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全省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比例达75%。

  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国家平均水平,“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0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9%,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

  人是发展的尺度。发展得如何,最终要看百姓过得好不好。安徽在创造美好生活中已经开足马力。

  美好生活,正在时光中氤氲。

  伍

  先别说你来过安徽,几年不见,这个地方,你都不敢认!

  以梦想为盘,创新为桨, “土里土气”的江淮大地变得“科里科气”。

  今天,是一个凭借科技创造的新时代。

  2016年至2019年,安徽累计4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86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原创成果。

  2020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名,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江淮”“奇瑞”基础上,新集聚了大众(安徽)、蔚来汽车、比亚迪等领军车企,初步构建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正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

  蔚来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图自视觉安徽)

  安徽的未来不可限“量”。“质子刀”“量子显微镜”和“墨子号”实验卫星、“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海丝一号”SAR载荷系统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

  量子通信(图自视觉安徽)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在合肥,大科学装置数居全国前列并呈集群发展之势———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达42.9T、位列世界第二。

  作为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行业的龙头企业,科大讯飞树立起人工智能发展史上多个里程碑。

  管中窥豹。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榜上有名;不久前,人工智能产业又被安徽明确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

  超薄玻璃(图自视觉安徽)

  无数微小浪花,汇成壮阔波澜。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在安徽蓬勃兴起。

  科技创新,总是带给我们无限遐想与期望。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一书中提出:“谁也不用质疑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是哪个时期,答案肯定是今天这个时代。”

  坐拥多重国家战略政策利好、多个“国字号”平台聚集优势,安徽正加速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源源不断地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是的,现在的安徽就在最好的“年龄”。走遍大江南北,看尽世间繁华,它仍然是无数安徽人心中的NO.1。

  出品 | 安徽日报东篱工作室

  监制|顾群

  策划/图文|彭园园 何珂 史力

  头图制作|董一帆

  编辑|杨飞 朱芳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