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2-05-09 05:35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平安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安徽的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化解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风险,着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平安创建活动,平安建设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日前,合肥市瑶海区铜陵路街道联合花冲派出所对辖区开展清查行动,并在入户走访中开展反电诈、文明养犬、扫黑除恶等宣传活动。通讯员 吴兰保孙余军 摄

  多元化解矛盾,源头解纷止争

  “说开一片天,事靠人作为,拉出邻里情,理清平是非。”在淮北相山区相南街道中城社区的“雷云说事拉理室”里,这4句红底黑字的标语十分醒目。

  在这里,调解员们通过法律政策解答、谈心、咨询等形式,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调解纠纷、解困明理。

  “雷云说事拉理室”负责人雷云说:“成立这个‘说事拉理室’的目的,就是让群众有事能说、有理能评、有苦能诉,从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

  “咱这儿就是唠嗑说理的地方,来,这是才来的新茶,先喝点。”在来安县公安局汊河派出所的“刘祥调解室”,每当有前来调解的群众,调解员刘祥总是先递上一杯热茶。

  “调解最重要的就是先稳下来,稳住了才有得商量。 ”这就是“刘祥调解室”的调解之道。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汊河派出所创新调解模式,成立“刘祥调解室”,组建覆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的16支调解队伍,实行矛盾纠纷两级调解。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我省充分发挥调解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着力打造切合当地实际的矛盾化解特色品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对各类风险预警防范化解的能力。

  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我省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工作进一步做强做实。全省各地多举措推动 “综合性”“一站式”大调解平台建设,建立市、县人民调解中心107个;建立52个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员351名;配强专职队伍,推进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配备任务落实。

  同时,创新调解源头治理新机制,形成“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一杯茶调解法”“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等特色品牌调解方式,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解纷服务。

  筑牢防控体系,守护江淮安宁

  每月3日前,各相关单位根据乡镇(街道)实际情况报送上月“平安指数”的测评指标数据;每月5日前,依规则运算出各乡镇(街道)、区(县)、行业“平安指数”及风险等级后,形成《平安指数周通报》,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平安建设决策依据;适时将平安建设相关情况发布至权威媒体平台,供社会大众参阅,了解全市各地平安状况……

  去年以来,黄山市创立了“平安指数”发布制度,在全省率先创新发布“平安指数”,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敏锐感知、及时预警、提前干预、专项治理,形成数字化预警防御治理体系,加快社会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的转变。

  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平安建设的重头戏。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强城乡社区及社会面治安防控,织密“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和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六张防控网,防控体系建设质效得到整体提升。

  在传统治安防控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科技力量也日益凸显。总结推广芜湖 “智慧城市”、铜陵 “城市超脑”、合肥“智慧平安小区”做法,各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治理”的新模式,加快推进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安防控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平安建设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服务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治安环境是社会平安的晴雨表。

  “守护平安”铸盾江淮、百日攻坚等系列行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众型经济犯罪及“食药环知森”领域犯罪……全省公安机关以打开路、打防并举,有力推动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

  面对群众对公共安全的新期待,公安机关围绕交通事故“减量控大”目标,紧盯“人、车、路”关键要素,常态化排查隐患、动态化整治清零,有效遏制重特大群死群伤事故发生,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

  据了解,去年,平安安徽建设连续10年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20220412000463a.jpgB001_副本.jpg

  日前,在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孙楼村,申请人领取栏杆法庭执行法官送来的37万元伤亡赔偿金。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法院持续加大对交通肇事、民工欠薪、赡养抚养及弱势群体等涉民生案件的摸排、梳理和审判、执行工作力度,全力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安徽日报通讯员 阮传宝 摄

  回应群众期盼,服务提档升级

  去年底,铜陵市民肖先生通过手机预约来到无人智慧警局,通过人脸识别后在自助考试机上进行考试,并顺利通过驾驶员科目一理论考试。肖先生高兴地说:“如果去车管所考试,坐公交车差不多要1个小时,来这里骑自行车只需要5分钟,而且考试不受时间限制。 ”

  长期以来,“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是困扰群众办事的难题之一,为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铜陵市公安局全力打造“服务不停歇,全年不打烊”的无人智慧警局,一站式、全天候自助办理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3大类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我家住山区,驾驶证到期了能不能在派出所更换?”“我在外地办理身份证,为何无法办理?”……这些以往群众经常咨询的问题,自2021年底舒城县公安局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来已经越来越少。

  该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民警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由专人负责。面对群众诉求,民警耐心解释相关政策,并协调多个部门参与解决处理。

  “我们要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当作‘兜底窗口’,为因特殊原因没能办成事的群众搭建一个便捷高效、良性互动的诉求反映和救助渠道。 ”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在深入推动 “一次办”“网上办”“刷脸办”等便民利民服务的同时,我省还不断深化治理创新,构建持续优化的服务供给体系。

  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统筹推进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等方面工作,加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让群众随时随地随身获得法律服务。 “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12348安徽法网”,累计建立的3000余家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6类法律服务店铺……逐步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此外,我省积极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全省诉讼服务中心在实现覆盖率100%的同时,也完成了功能上的转变,通过整合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立案服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等功能板块,将诉前调解、立案登记、保全、送达、鉴定等近50项诉讼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真正做到让群众“走进一个门、事务一站清”。

  ·短评·

  平安安徽,共同守护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安安徽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之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工作中发挥出更大效能、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到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会平安基层基础不断夯实,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形式和渠道得到不断拓展,平安安徽正在以人民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呈现。

  伴随着平安建设的深入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也面临着新形势,面对着新挑战。为此,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凝聚更广泛更深入的力量,参与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大业之中。

  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平安建设为人民,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成为平安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为加快推进平安安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动力支持。

  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

  要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

  平安安徽,你我共同守护,必将更加美好。

编辑: 詹子系
推荐阅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