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2-05-16 05:43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王弘毅

  长三角地区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国家战略。多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携手更加紧密,合作不断升温,深化“四手联弹”,取得丰硕成果,交出亮丽答卷,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交响曲”愈发嘹亮。

  如今,安徽以“上进生”的姿态,携手推动规划实施,落实重点协同事项,完善合作发展机制,在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彰显“安徽作为”、贡献“安徽力量”。

20220426000568a.jpgB001.jpg

  日前,宝武马钢股份特钢公司生产线上,工人正在赶制一批轨道交通领域用钢产品。该公司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用钢产品的品牌优势。其中,车轮用钢产品已被应用于长三角城市地铁万余辆列车上。通讯员 罗继胜 摄

  产业协同、创新协作,勇当科技和产业的开路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要勇当全国科技和产业的开路先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开路先锋”怎么当?深化产业合作,加强科技攻关,成为三省一市推进一体化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的重要路径。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统筹布局融合发展,基本建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我省深入推进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共建长三角地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深化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联合攻关,高水平建设G60科创走廊,牵头抓好一批产业联盟建设,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以G60高速公路命名的G60科创走廊,经历几轮扩容,“创新朋友圈”不断扩大,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明显提高,已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的“创新走廊”。

  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以G60科创走廊为纽带,在9个城市建立了14个产业联盟和11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汇聚了头部企业1470家,其中,安徽牵头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加强与沪苏浙优势产业集群对接。

  产业协同、创新协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更活跃更高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构建平台、深化开放,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开放发展的重要要求。多年来,我省构建重大开放平台、打造全面开放通道、营造良好开放环境,全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构建重大开放平台上接连发力。近年来,我省实施安徽自贸试验区专项推进行动,共同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和智库联盟,签署皖浙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芜湖片区、蚌埠片区分别与浙江宁波片区、金华片区开展战略合作;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天下徽商圆桌会议等重大展会,深度参与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和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加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建设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谋划设立安徽城市展示中心、微商总部园和海外高端人才招引基地。共同申报长三角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设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安徽分中心。

  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为例,我省强化平台对接、产业协同、设施互联,取得显著成果,既“借力”国际开放枢纽,用好开放红利,提升开放水平,又积极“助力”枢纽建设。

  围绕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我省将开工建设马鞍山港中心港区9号码头改扩建工程、芜湖三山危险品锚地和裕溪口港区信义光伏公用码头工程,加快建设芜湖港朱家桥码头工程、裕溪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等项目,完成青弋江航道养护工程。

  在建设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方面,我省将吸引上海市各类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机构设立子公司、分公司以及区域总部,努力将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打造成为长三角金融研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计算中心。

  “我们将规划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基地。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基地将以安徽城市展示和海外高端人才招引两大功能为主,同时设立部分徽商的功能性机构,打造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会客厅”“人才驿站”“贸易港”。

20220502000527a.jpgB001.jpg

  近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施工现场,数百名建设者在加紧施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全长11.9公里,总投资约87.8亿元,建成后将促进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通讯员 陈磊 摄

  跨省通办、提效便民,群众共享一体化红利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三省一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合作事项落地见效,让更多长三角群众享受一体化带来的红利。

  医保、公积金异地办理更加便捷高效。长三角职工医保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开通,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和7851家医疗机构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两个全覆盖”;我省推进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网通办”,共同签署《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个人申请出具异地贷款缴存使用证明”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关键是三省一市要加强协调联动,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展全方位合作。围绕疫情的联防联控、减灾救援等突发事件应对,我省与沪苏浙一起,共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7+5”协同机制,与沪苏浙共同编制长三角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方案,联合举办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共同开展森林防火、航空应急救援演练,积极推进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航空救援基地建设。

  今年,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我省派出援沪医疗队全力支援,1030名核酸采样队员连续奋战36天,累计采样941万人次后,圆满完成援沪抗疫任务。

  安徽援沪医疗队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上海市各个方面的充分肯定。医疗队收到多封感谢信和真情“告白”卡片,为安徽“大白”点赞。队员们以最美逆行书写医者仁心,以硬核担当践行初心使命,生动诠释了“沪皖一家亲,抗疫一体化”的深情厚谊。

  结对帮扶、携手合作,城市间对口合作取得显著成果

  去年12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这对加速皖北振兴是个重大的政策利好。

  从帮扶的“牵手”到合作的“携手”,我省制定出台《推进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方案》,相关城市与沪苏浙对口城市(城区)开展一系列结对合作活动,推出务实举措,结对合作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果。

  比如,杭州市宿州市共谋共商,率先印发《杭州市宿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和《2022年杭州市宿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工作计划》,围绕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明确园区共建、产业共链,资本共设、产业共推,农业互链、农品共销,人才互培、资源共享,文旅互融、市场共拓,民生共兴、成果共享,改革共促、经验共享,干部挂职、互鉴互学等八项重点合作帮扶工作任务。

  在去年10月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上,徐州与淮北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将构建协同发展格局,建立规划会商机制,共同谋划两市协同发展思路举措,加强横向对接和动态联系,争取一批跨省际的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高质量抓好杜集—铜山、杜集—泉山、段园—汉王等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建设徐淮快速通道,推进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互联互通。

  同属淮海经济区,且又毗邻接壤的徐州与淮北,“合作之手”将握得越来越紧密。

  皖北地区要做好长三角的产业承接和转移,产业合作就成了结对合作帮扶的首要课题。我省将聚焦“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通过 “培育+引进”“龙头+配套”“数字+制造”,加强与帮扶城市产业链分工协作,转型升级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淮北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亳州现代中药,宿州云计算,蚌埠硅基新材料和生物基新材料,阜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淮南大数据,滁州智能家电,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5年,力争实现5个产业超千亿元、20户企业超百亿元。

编辑: 王腾飞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