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之一。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
培根铸魂激发奋进力量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形势与任务的需要,是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我将立足工作岗位,一往无前、顽强拼搏,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省人大代表、黄山风景区环卫工李培生说。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李培生是“中国好人”,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去年8月,李培生和同事胡晓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励他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省政协委员、奥运冠军邓琳琳认为,体育是诠释奋斗精神的生动载体,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磨砺人的精神品格,是弘扬和培育百折不挠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基本实现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这为推广大众体育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邓琳琳建议,下一步,我省要在培育发展体育产业方面继续发力,让体育产业在满足广大群众强身健体需求的同时,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文明创建增进民生福祉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群众谋福祉。幸福安徽建设不仅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包括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有机统一。“文明创建是载体,改善民生是根本。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优异答卷。”省人大代表、桐城市市长刘存磊说。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桐城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到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围绕加快推进建设美好桐城谋篇布局,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明城市不仅仅是块牌子,关键要在利民、惠民上下功夫,重点解决百姓关心的身边小事。”省政协委员、黄山市文明委副主任洪祖根认为,文明城市创建要与农贸市场提升、交通秩序整治、城市更新改造等有机结合,让市民居住环境更具魅力。
文明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洪祖根认为,文明城市创建要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和群众满意度。不断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开门询单、中心制单、群众点单、队伍接单、社会评单”服务流程,在中心(所、站)全面推广“服务清单”和“群众需求清单”,提升文明实践活动为民服务的精准度。
志愿服务引领社会风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更好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拓展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副主席汪海说,我省志愿服务工作加速发展,志愿者人数及志愿服务组织快速增长,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但是,汪海也注意到,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志愿服务工作缺少更为完善的保障与激励机制,这逐渐成为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常态化开展的障碍。“在完善保障机制方面,要创新资金筹措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志愿服务基金,形成‘财政拨款+基金资助+社会赞助’的志愿服务工作经费保障模式。”汪海说。
在完善激励机制方面,要建立救助基金、构建救助机制,对在志愿服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志愿者等提供相应救助。可优先录用民政部门认定的三星以上志愿者为社区、村镇专职工作者,对资深志愿者、五星级志愿者,以及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给予物质奖励和优待等,营造尊重关爱志愿者的社会氛围。“文艺志愿服务是文艺工作者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重要载体。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主动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更多业内同行以及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共同树立新时代美好生活新风尚。”省人大代表、合肥演艺集团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段婷婷说。
文艺志愿服务为基层群众打开一扇窗,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我省,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文艺志愿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段婷婷建议,文艺志愿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推动文艺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多文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