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3-01-17 05:1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苏艺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安徽是粮食大省,2022年总产量为4100.1万吨(820.02亿斤),产量位列全国第四,为稳住我国的“米袋子”作出了安徽贡献。

  在今年的两会上,粮食安全仍然是代表们关心、热议的话题,加快种子库建设,扩大高标准农田规模,发展科技农业、现代化农业,培养更多的农技人才……一份份沉甸甸的议案和建议,无不体现了基层代表们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深刻领悟,和对脚下土地深情的热爱。

  良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俗话说,“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在本次两会上,省人大代表、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孙伟亮带来了一份与粮食安全有关的建议。她告诉记者,安徽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种子库建设,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保持农作物新品种的竞争优势。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良种对于产量的贡献率大于40%以上,我省应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没有良种就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2022年,安徽聚焦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打造种业强省目标,全面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育种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种业企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良种生产供应能力不断提高。已连续四年成为全国水稻种子出口第一大省。

  省人大代表吕彬建议,我省应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需求,以广泛收集、安全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集中力量攻克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

  小田变大田 耕地质量要提升

  “小块变大块,更方便发展。”今年两会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2年安徽一产“两强一增”成效显著,建成高标准农田514.5万亩,“小田变大田”改造510.9万亩。

  为什么要小田变大田?省人大代表、怀远县古城镇五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江玉付告诉记者,原来土地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大型机械无法使用,只有将零散的农田合并到一起,才能大大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土地合并了,耕地质量更要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势在必行,这是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确保到2030年建成675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718万亩高标准农田。

  省人大代表,广德市利民农田水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施立波建议,建立耕地质量负责制,重点聚焦提升耕地质量。同时,加大财政对耕地质量提升、退化耕地治理,引导和支持农民秸秆原位还田深耕作业和发展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确保耕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

  黄山市地处山区,耕地较为分散,“小田变大田”实施的难度更大。省人大代表方秀全建议,我省要加强对黄山等山区粮油产业“小田并大田”宜机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江玉付代表同时建议,我省要提高土地流转出去农户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粮食安全需要农业机械化支持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农业装备支撑。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3年安徽要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取得更大进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4%。

  2022年5月,在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的一块麦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正在举行,一台台“巨无霸”机械在滚滚麦浪中前行,收割,打捆,旋耕……这些曾经需要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通过高科技就能实现“无人化”操作。“无人农场”的负责人,省人大代表、亳州市谯城区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瑞告诉记者,以打农药为例,传统人工背负式打药,一天只能打15亩左右,有了自走的打药机,一天可以打500亩,现在有了无人机打药,一天可以打1500亩。

  焦瑞认为,目前我省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仍然不高,应大力支持智慧化、无人化、少人化农机的研发、推广以及使用,加大智能农机装备特别是无人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农机的智能化水平。

  (记者 苏艺)

编辑: 刘贤辉
推荐阅读
11293.6亿元!安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


发布于2024-04-23 06:44:2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