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安徽抢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大力推进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力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2022年,全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总产值1204.4亿元,基地面向沪苏浙地区销售额598.5亿元。安徽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沪苏浙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新征程上,安徽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紧盯前沿、品质引领、延链聚合、集群发展”的思路,以更大力度、在更高层次上提档升级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大粮仓、大厨房”。
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安徽要深入实施“158”行动计划,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要进一步对标长三角及国内高端消费市场需求,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配置,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在生产优势区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与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转型升级。要深入探索农业产业化集群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及上下游产业链的运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集群高效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布局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示范引领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助力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为适应长三角地区居民对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和日益丰富的需求,安徽应进一步调整种养业结构,调优品种和品质,着力构建支撑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生产技术模式,打造一批优质、特色、高端农产品基地,实现加工原料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长三角科研单位和高校,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锁鲜工艺、冷链储运、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监管和风险评估监测,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确保优质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
抓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安徽要按照“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理念,围绕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为载体,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要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大力引进在国内外有牵引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头部企业,加快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高端加工项目,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要做大做强本土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大力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发挥产业规模优势,逐步形成以核心骨干企业为引领,以产业链为纽带,联系上下游关联企业,培育功能互补、相互配套、利益共享、产加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培育优势农业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安徽要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努力打造“皖美农品”品牌“金名片”。要健全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深入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自主品牌和名牌产品认证认定,依托具有地域特色、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培育区域公共品牌。要健全农产品品牌监管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品牌农产品抽检,建立完善品牌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要健全农业经营主体诚信体系,督促农业经营主体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与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要借助绿色食品博览会等交流平台、互联网等新媒体,联合开展长三角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线下线上推介,为农产品品牌发展搭建广阔平台。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安徽要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的要求,以及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八市政策,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扶持体系。在财政支持上,把绿色食品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列为重点,创新扶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放大财政资金扶持效应。在金融支持上,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投放更多中长期贷款,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物流支持上,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畅通长三角3小时冷鲜农产品物流圈,拓展农村电商渠道,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在人才支持上,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长效的政策引进优秀人才从事农业产业发展,让农村也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孔令聪 作者系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