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信,通过大黄山旅游品牌的加持,我们的宣纸文化,一定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在北京举办的大黄山全球推介会上,“大国工匠”周东红对自己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宣纸,充满了期待。
“大国工匠”周东红现场推介“大黄山”。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周东红,是安徽泾县宣纸厂的一名普通捞纸工。从1985年拜师学艺,到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周东红一干就是近40年,也让他成为捞纸界的“天花板”。
因为坚守,他先后荣获“大国工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全国最美职工”等诸多荣誉。
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100多道工序,周东红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捞纸?
“起初学徒的时候正好是夏天,晒纸车间温度高达四五十度,进去汗直冒。”周东红回忆道,随后到了捞纸车间,看一眼觉得挺简单,加上又凉快,便索性选了捞纸。
而今回想起来,周东红自己打趣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成想却成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周东红(左)在搭档的配合下,进行捞纸作业。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一帘水深,二帘水浅。站在纸浆槽边,只见周东红在搭档的配合下,不到20秒的功夫,一张薄如蝉翼的湿润宣纸,便显了形,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捞纸看似简单,师傅们一捞一提一揭,一张纸就出来了。可在周东红看来实则不然,“捞纸不仅是门苦差事,也是门技术活。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关,纸张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路全在这一‘捞’上。”
捞好一张纸,难就难在掌帘的火候。周东红比划道,“每加一次纸浆,能捞出100张宣纸,每捞出一张纸,纸浆的浓度都在变化。如何控制好每一张纸的厚薄,这其中微妙,全凭经验。”
和宣纸打了近40年交道的周东红。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几十年的捞纸生涯,周东红在苦练中“日久见匠心”,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就是一杆秤,经他捞出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0.5克,且始终保持着100%的正品率。
如今,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周东红坦言,“作为一名捞纸工,感到无比自豪和无上光荣,从‘全国劳模’到‘大国工匠’,宣纸给了自己太多的荣誉。”
俯瞰位于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身为一名手艺人,我也将一如既往做一个‘守艺人’,做好传统宣纸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这就是我的初心。”周东红语重心长道,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把宣纸故事讲好。
这些年,但凡有空,周东红都会积极参加宣纸制作技艺的文化活动,传播宣纸文化的使命感愈发强烈。他说,“大黄山”是安徽的名片,宣纸又是“大黄山”的名片,身为一名“守艺人”,将尽心尽力地把这份手艺守护好、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