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杨梅手把手指导学生制作盘扣。记者 程兆 摄
布带在手中翻飞,一折一叠、一拧一绕,经纬纵横间,一个别致的盘扣完成。新学期伊始,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教室内,一堂盘扣技艺展示课正在进行。
“哇,这个蝴蝶扣好美!”授课老师精湛的技艺引来学生惊叹。这位老师正是52岁的杨梅。
“盘扣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元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梅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教学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掌握非遗技艺,传承工匠精神。
深耕中职教育三十一载,杨梅潜心钻研服装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在全国及省市各类比赛中70多次获奖。她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攻关、研发服饰配件90多种,实地和慕课公益培训近千人次,助力盘扣非遗传承。她到革命老区开展对口帮扶支教,带动年轻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日前,杨梅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方寸巧心,万物皆可盘——
小小盘扣结出“江淮名匠”
“盘扣,也叫盘纽,从古代的‘结’发展而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课堂上展示制作技艺后,杨梅围绕盘扣的来源、文化内涵等方面娓娓道来。
在中国传统的旗袍、马褂上,盘扣不仅具有固定衣襟的功能,更因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服装装饰的点睛之笔。
自幼受母亲影响,杨梅年少时便会一些传统的盘扣技艺,长大后成为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师,她结合自身的兴趣,将这门传统手艺融入教学内容。
“盘扣虽小,却蕴含着匠人的大智慧、大情怀。”杨梅告诉记者,每一枚盘扣的制作都要经过裁剪、缝制、扣条等多道工序,从材料选择、色彩搭配到工艺制作、造型创新都颇为讲究,考验着制作者的细心、耐心和创意。
一开始,杨梅制作盘扣并不娴熟。那时网络不发达,每到节假日,她便一头扎进书店或图书馆,补学技艺文化知识。在丈夫的印象中,每天茶余饭后,妻子杨梅基本手不离布,总是埋头缝缝补补,屋里犄角旮旯也堆满了各类盘扣制作材料。
在2014年第六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上,杨梅被推荐为绝技绝活顶尖人才,她的手工盘扣从全省79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大赛启动仪式绝技绝活表演项目。此后,她多次受邀参加省女职工风采展示、省妇女手工创业创新成果展等活动。2020年获评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匠”。
蝴蝶扣、如意扣、盘扣款式胸针……在学校服装工程系教学楼,以杨梅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类手工艺品。这里的盘扣不仅可以装饰服装,还可以装进画里,嵌在手提包上,制作成请柬、耳钉、书签等。
“万物皆可盘。学会基本手法后,盘扣可以随意赋形,根据材质、衣物制作出千变万化的造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灵感来源。”杨梅告诉记者。
利用工作室的平台,她和学生们探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不断拓展盘扣的应用领域,目前已研发服饰配件90多种。
三尺讲台,辛苦育桃李——
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
一米左右的办公桌上,备课笔记垒成一摞。随手打开一本,字体娟秀,文本清晰。手写备课笔记的习惯,杨梅一坚持就是31年。
1993年,21岁的杨梅从蚌埠工艺美校(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前身)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是登上讲台第一天,杨梅给自己定下的工作信条。
服饰配件设计作为学校新开课程,当时缺乏教辅资料,甚至没有专门教材。杨梅利用寒暑假跑图书馆、跑市场,搜罗相关资料,了解前沿信息,再结合学生特色、市场需求,总结编写课程教材。因内容丰富、易于理解,服饰配件设计逐渐成为学校品牌课程,杨梅当选该校首批服装设计与配饰专业带头人。
服装行业更新迭代快,随着网络日益发达,获取时下流行趋势有了更多渠道,但杨梅仍坚持结合自己的心得更新备课笔记。
“网上有很多现成的课件,好的方面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就像制作盘扣,我会鼓励孩子发挥创意,融入自己的思想,这样作品才有灵魂。”杨梅告诉记者。
学校学生不少来自农村,文化课基础较弱,而且父母常年在外,多种因素导致学生不自信、不爱说话。
“杨老师有个记录册,上面写满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她用行动让每个孩子感受到爱,孩子们亲切地叫她‘梅妈妈’。”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费冉说。
学生张萌萌感冒了,杨梅会在课间端来板蓝根冲剂;看到家庭困难的学生鞋子破了,杨梅会买来新鞋悄悄放到宿舍……在孩子们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总有杨梅的关心和牵挂。
“如果没有杨老师的鼓励,我根本没有勇气再次站上比赛的舞台。”2016届毕业生盛明文清楚地记得,在学校对口升学班时,她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首登省赛竞技舞台,心态和技能没跟上,遗憾被淘汰。
这次失利让盛明文非常沮丧,杨梅得知后,第一时间找她谈心。
“她像朋友一样安慰我,抽出休息时间帮我提升薄弱环节。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在杨梅的鼓励和指导下,盛明文第二年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赛,并获得三等奖。这次获奖也让盛明文有了进入合肥师范学院深造的资格,并在毕业后赴上海工作。
近些年,杨梅担任服装工程系主任,除了教学教研任务,还兼各类行政工作。不论工作还是生活,她总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
“人一生要经历很多困难,我觉得心态非常重要。只要心态不垮,啥样的风雨也不怕。”杨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磨炼毅力,锤炼心态。她指导学生在全国及省市各类比赛中70多次获奖,其所在的服装工程系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对口升学率和就业率。
校内开花,校外“满庭芳”——
以“扣”为媒传承工匠精神
在蚌埠工艺美校读书时,老一辈教师为师治学的精神给杨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专业课上,授课老师拿来一块精纺布料教授高级西服制作技艺。画版、裁剪、走线、搭配里料……近200道工序,老教师一道不落地演示、讲解,持续近一个月。为了让学生们弄懂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纳驳头”工序,老教师把缝好的线拆了又缝,反复拆解三次,没有一丝敷衍。
“30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得那件西服笔挺的版型。”师者匠心,正是老教师的率先示范,让从教后的杨梅坚持31年如一日备课、讲课,严谨的态度也感染着后来者。
“杨老师的一言一行告诉我,教书育人就是以匠心守初心。”年轻教师丁博文说。
在蚌埠职教园,22岁的彭甜甜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教师节。
5年前,杨梅赴金寨县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支教,为当地技师学院升学班教授服装效果图,这门课恰恰是当时该校学生彭甜甜的弱项。
“杨老师爱笑,说话如春风化雨。每个知识点她都结合例子讲透,我很容易就能弄懂。”这一年,彭甜甜成绩提升很快,最终顺利考入皖西学院。
“那时我心里就埋下了从教的种子,大学毕业后很幸运成为一名‘园丁’,今后要争做立德树人道路上的良师。”彭甜甜说。
近年来,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杨梅以盘扣为引,持续探索中国结、丝网花、立体布纹等手工艺术。除了课堂教学,她还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非遗慕课等多种形式,传承和推广盘扣等手工艺,公益培训近千人次。
“读书时,并不觉得妈妈有什么特别。工作之后才发现,这种对专业的投入实属难得。”杨梅的女儿告诉记者,正是因为热爱、责任、态度,母亲才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这也激励她不断向前。
“择一事,守一生。我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上一堂课我就要上好,教一个学生我就要教好,这才担得起‘老师’的称呼。”杨梅说。
短评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从老教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杨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何为师者。她坚持31年如一日严谨治学、以德育人、用技传人,帮助职校学子成就梦想,创造出彩人生,也影响着一批批投身教书育人事业的后来者。一代代薪火相传,“师者之风”生生不息。传道授业、启智引路,他们在平凡中写就最伟大的深沉,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托举民族的未来。(记者 孙言梅 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