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4-10-02 06:37
  • 来源: 安徽新闻联播
  • 作者: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月亮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她有着怎样的秘密?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

  只有仰望星空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广寒”探秘,“嫦娥”揽月。从2004年正式立项,中国探月工程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

  实现了九战九捷,还是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

  二十年的探索,38万公里的追寻,中国探月辉煌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

  用一支步枪去打一只10公里远的飞行中的苍蝇的眼睛。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节目《中国心·中国“新”》,今天对话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下面组织实施月壤预编程钻取采样。

  今年6月,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创造了中国航天新的世界纪录。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全程指导参与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人类壮举。

  主持人 任良韵:我们都知道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月背采样返回,这件事情意义何在?而且有人说这是最复杂的探月之旅,它到底复杂在哪里?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嫦娥六号是6月25号携带了将近两公斤月壤返回了地球,整个从发射实施到最后返回,一共运行了50多天。它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实现采样,国际上纷纷认为,这是中国深空探测队伍、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它开创了一个里程碑事件。那么整个工程确实是周期长,技术状态复杂。中间每一个环节,每一小步都可能有风险,所以我们克服了这么一系列风险,最后把它安全地返回地球,应该说这是一个人类的壮举。

  吴伟仁,我国深空探测的主要开拓者和战略科学家,2008年起,开始担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从嫦娥二号飞天揽月,到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十六载春秋,他带领中国探月团队披荆斩棘,逐梦星辰大海。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还是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这是经常发生的。

  主持人 任良韵:从嫦娥二号开始,当时“一探三”这个方案受到质疑,或者是有很多不同意见的吧?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曾经有过。

  主持人 任良韵:为什么要“一探三”?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我们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月球探测,后来我们实施得顺利,它很快就完成了。完成过后干什么呢?那我们就提出来对小天体探测、对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探测。但这个有风险,而且风险很高。我们对这个轨道、对怎么样到达,我们都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和准备,没技术储备。另外,我们一宣布(要探测)过后,这轨道数据没有了,查不出来了。为什么呢?有些国家故意把它封锁了。

  主持人 任良韵:也不希望你去探它。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动员全国的力量,甚至全世界的力量,最后我们总算从2.3亿公里的地方找到了。

  主持人 任良韵:这个小天体就是那个“战神”?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对,“战神”,图塔蒂斯。据国际上认为它是潜在威胁地球的,有可能在某一天它会撞击地球,所以我们对它,来选择它来进行探测。经过中国科学家计算,最后精确对它实现了飞跃探测。我们最近的距离达到了三公里。

  主持人 任良韵:哦,离它这么近!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对对,当年曾经有人说,用一支步枪去打一只10公里远的这么一个飞行中的苍蝇的眼睛,就这么一个状态。

  主持人 任良韵:要离它尽可能地近,还不能触碰。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对对对。

  主持人 任良韵:太难了!好多惊心动魄的时刻,应该也包括玉兔坏了的时候吧?玉兔“生病”?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我们玉兔是嫦娥三号,嫦娥三号着陆器,有个玉兔一号月球车。它在这个月面行驶的过程中,最后出了点故障,当时我们要进行抢救了。

  主持人 任良韵:听说这个玉兔坏了的时候还给你留了点印记。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那时我们抢救它,抢救。白天晚上我们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要呼唤它,要把它唤醒,经常工作到半夜三更。因为睡觉时间太少嘛,早上起来给摔倒了,留下点印记。

  主持人 任良韵:人为了抢救玉兔,差点自己被抢救了。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都是小事,都是小事。深空探测这20年的发展,我认为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以后怎么发展?下一步怎么把中国的深空探测做得更大更强,对人类能够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我们进入了深水区。因此,我们就决定要成立一个深空探测实验室,这样的话能够举全国之力,在这方面发展更快更好,因此落户在安徽。

  主持人 任良韵:这是进门的时候我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深空探测实验室会落户合肥?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这在全国很有名气。一般我们说科技创新,北京、上海、大湾区,下面就是合肥,四大高地,全国四大高地。第二有中国科技大学良好的支撑,因为中国科技大学学风很好,这里师资、学生水平很高。其实当时我们有好几个可选的地方,都愿意大力支持,但最后我们觉得还是安徽这地方适合做学问,适合于做深空探测事业。因为我们国家最早的探空火箭就是从安徽起飞的,奠定了中国航天的基础。包括嫦娥钢,这都是安徽元素。

  一起走进展厅 看天都一号二号卫星

  主持人 任良韵:一进这个大厅就觉得,怎么说,叫不明觉厉。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这是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的模型。

  主持人 任良韵: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是一体的,是吧?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对,一体的。这是从安徽境内出发,发射的第一个上天的,上月球的。

  主持人 任良韵:算首发星。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对,首发。它现在完成了这次任务,在天上做得很好。

  今年71岁的吴伟仁,身体已经缝缝补补了许多次。即使这样,他每个月还要多次往返北京合肥两地的深空探测实验室。有时候为了赶最早的一班飞机,他早上4点多就起来。

  他曾说,我是一个很平淡的人,但是我从事了一份不平淡的事业。

  主持人 任良韵:我来之前就听说,您的助手、学生都说您是“钢铁侠”,一开始我以为那一定是身体特别好,后来才知道其实长期是在带病工作的。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大大小小手术做过9次。

  主持人 任良韵:9次!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做过9次,对对。两只脚3次骨折,当然这中间有一次为我们火星探测。那时候“天问”做一个方案,半夜三更,晚上很晚,走楼梯一下子摔下去。椎间盘突出、心脏支架,我还做过腮腺瘤,腮腺瘤做完脸这少一块了。

  主持人 任良韵:我都能想象得出来,您这个工作节奏,估计9次手术每一次手术您都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休息吧?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基本上没有,对。

  主持人 任良韵:您说都这个岁数了,为什么这么拼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我觉得换一个人也会这样。因为我们现在处于爬坡时候,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者都有一种志向,就是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振兴,总想多做点事、做点贡献。

  主持人 任良韵:我们说,一个人其实总是承担很多角色的,也是儿子,也是父亲。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我们孩子出生50天,我就到西昌,正好发射我们国家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前前后后加起来在西昌待了8个多月。回到家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根本就不认识。

  主持人 任良韵:抱他会哭吧?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哭,也确实,因为这种出差太多了。

  主持人 任良韵:实际上因为工作的关系,父母亲离世的时候您都不在身边。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对,都不在,都不在身边。我母亲去世的时候,那是突然心脏病去世,不在身边。那时候正在召开国防科技工业的大会,我正好是组织者。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们正在抗震救灾,最后也是把任务完成过后,才回到家看看。

  主持人 任良韵:内心会不会还是有愧疚的?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对对,还有对不起,对不起。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

  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40多年来,吴伟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上。鉴于他在航天领域的杰出贡献,2020年6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国际编号281880号小行星命名为“吴伟仁星”。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在地面上没什么资产,在太空里有点资产了。我想这个命名不光是对个人的,也是对我们整个科研团队,对这支队伍,对大家的褒奖,只不过他用了我的名字。所以我想,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压力,也是一份责任,那就要求我们以后要做得更好,走得更远,飞得更快。

  主持人 任良韵:我们国家深空探测下一步的计划和目标是什么?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下一步是这样,月球探测这方面,我们现在正在实施嫦娥七号,主要是在月球南极着陆,现场去找水;嫦娥八号也是要着陆在月球南极地区,进行资源利用方面的实验,比如说我们在南极利用月壤3D打印技术打出第一块砖;在2030年前后要把中国人的脚印印在月球上。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我是一个平淡的人,但是从事了一份不平淡的事业。深空探测未来一系列技术,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深空的通信,深空的测控,深空的能源。我们现在提出宇宙航行要进行智能航行,智能控制,智能导航,这要把人工智能要用到了极致,会带动我们国家一系列新技术、高技术的发展。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新潜能


发布于2024-10-06 05:46:27

排查风险除隐患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发布于2024-10-06 05:46:27

筑牢安全防线 全力守护平安


发布于2024-10-05 05: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