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日前安徽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作出了部署。目前安徽正持续发挥科创资源集聚和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汇聚高端人才资源,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本台记者丁剑: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的一家企业,大家看到的这款设备叫身心快速检测仪,它可以通过识别面部表情,来精准衡量出当下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企业负责人段章领告诉记者,之前,他们一直在做心理健康数智化研究,但并未实现产业化。几年前,依托团队取得了20多项发明专利,他们被作为产业人才被招引到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段章领团队在研发、应用场景、资金等方面获得巨大支持,日前,他们还推出了国内首个基于DeepSeek心理知识推理大模型。
合肥中聚源智能科技公司 CEO 段章领
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平台上,它能够汇集全国的乃至全球的这种顶尖的人才,来支撑我们的技术研发,我们可以通过人才政策、产业补贴或者研发补贴,给了我们很多创业者的信心,目前完成了1200万元的融资、估值1.2个亿。
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00多家“国字号”创新平台,去年以来,安徽新引进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就超过了200个。为加快人才集聚,安徽创新实施4.0版人才新政,从视野开放引人才、协同高效育人才、优化服务留人才等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举措,进一步吸引人才、平台、成果入皖。在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一直从事康养机器人开发的邵东升博士团队,今年就是通过政府部门开展的“招才引智高校行”等活动,引进了10多名清华、中国科大的硕博人才,补齐了研发短版。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康养机器人研究室 负责人 邵东升
非常缺一些高端的硬件工程师,包括算法工程师,通过这一些高端人才的助力,很快地把我们这个产品核心技术突破,然后实现一些场景运用。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当前,安徽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推深做实“人才安徽行”“海聚英才”等活动,并依托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常态化招引科技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在芜湖,当地通过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将招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纳入对市直部门、县(区)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仅2024年就新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98个,领军和高端人才4000多人,大学生超过10万人。蚌埠市则依托正在加快建设的“中国传感谷”,为来这里发展的人才团队提供丰沃的土壤。王帆团队就是被传感谷良好的产业生态所吸引,来到蚌埠转化自己的创新成果。目前这里已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多家,加上专门为智能传感器开发提供的共享洁净车间和测试平台,让王帆团队研发的产品能够得到快速检测和市场推广应用,开发周期缩短了一半。
安徽省微机电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王帆
我们(团队)发展得到了很好的突破,研制的惯性传感器产品,已经占据了国内本领域80%以上的市场规模,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惯性传感器本身的性能指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无人装备、汽车电子、工业测控等领域。
如今在安徽,越来越多像王帆这样的人才,正在将创新智慧转化为产业动能。过去一年,安徽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92人次,遴选支持省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产业创新团队50支,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在“人才引擎”强驱动下,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3%,有力支撑了全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 副主任 夏兵
安徽的人才引进的力度是很强的,出台了很多政策,说明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引进人才的高度重视,下一步(要)利用自己独特的科创资源,打造好国际化的科创环境,把全球的人才吸引到中国,落户在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