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5月17日至18日,全国矿山防治水工作现场会在安徽省宿州市召开。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黄锦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张昕主持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宿州市委书记杨军出席会议并致辞。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必方,各省级矿山安全监管部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各省级局负责人,有关中央企业、地方矿山企业代表,有关专家学者等参加会议。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周天伟在大会上就非煤矿山防治水工作,作了题为《聚焦责任抓落实打好防治水“组合拳”》的经验交流。
会议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就进一步防范遏制矿山水害事故发生,推动全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作出研究部署。安徽省应急厅、皖北煤电集团等7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长沙矿山研究院等3家单位的专家分别作了专题讲座。会议还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先进技术装备展览,观摩了恒源煤矿水害地面治理工程,观看了水害事故警示教育片等活动。
据了解,安徽沿江近海、居中靠东,全省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种158种,开采105种,其中,煤、铁、铜等储量居全国前10位,主要分布于沿江、沿淮地区及庐江至枞阳一带。现有金属非金属矿山811家,其中地下矿山278家、露天矿山423家、尾矿库110座,其中“头顶库”33座。安徽分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大别山中低山、沿江平原丘陵和皖南中低山5个水文地质区。矿床地质条件复杂,主要矿体位于强含水层当中,导水构造发育;人为导水通道普遍存在勘探钻孔封孔质量差,矿矿相通、老采空积水等问题,易发生水害。
周天伟在会上介绍,我省坚持“水害不治、矿无宁日”的防治水理念,不断加快推进防治水工作由过程治理向源头治理、局部治理向区域治理、井下治理向井上下结合治理、措施防范向工程治理的转变。近3年出台涉及非煤矿山防治水制度性文件4个,解决矿山水文地质掌握不清、缺乏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等20余条问题。同时,打好矿山防治水“主动仗”,自“强监管严执法年”专项行动以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深入检查非煤矿山871矿次,查处隐患2995条,其中防治水隐患305条,实施行政处罚37次,罚款118.3万元,责令停产整顿10矿次。全省开展非煤矿山安全宣讲活动140余次,下沉企业班组宣讲530余次。
周天伟表示,省应急厅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形成了防治水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合力破解防治水问题100余条,有效遏制了非煤矿山水灾事故的发生。矿山风险隐患进一步消除,2022年以来全省累计消除各类安全风险隐患1.3万条,其中重大隐患60余条。防治水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正在生产、建设的非煤地下矿山水文地质致灾因素已全部普查摸清。防治水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负责人防治水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全员防治水知识培训和水害应急演练等工作。下一步,将深入研判全省非煤矿山水害特点,不断强化防治水工作,坚决遏制各类水害事故发生。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并落实好矿山防治水工作“责任到位、专业过硬、地质清楚、治理有效、应急得力”的基本要求,树牢“水害可防可控”的理念,强化事前有效预防。要始终坚持地质先行,深化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积极推进矿山地质透明化,大力提升矿山水害防治地质保障水平。要严格执行矿山防治水“五必须、五严禁”要求,牢牢守住矿山防治水工作的红线底线。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格落实“探、防、堵、疏、排、截、监”等综合防治措施,严密防范井工矿山透水、露天矿山滑坡、尾矿库溃坝等事故发生。要坚决落实事故征兆紧急情况撤人措施,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培训和演练,确保紧急情况及时撤出人员。要全力做好汛期安全防范各项工作,压实主体责任,抓好汛前准备和隐患整治工作,全力防范化解汛期矿山安全风险。(记者 段玉 汪乔)